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自行设计了基于8-羟基喹啉铒(ErQ)为发射层(EMLs)和二硝酰胺铵(ADN)为蓝光主体材料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器件的基本结构为(p-Si/NPB/EML/Bphen/Bphen:Cs2CO3/Sm/Au),设计并比较了三套不同发射层结构(ErQ/ADN为双层结构器件,(ErQ/ADN)×3为多层结构器件,ErQ:ADN为掺杂结构器件)的器件.三组器件在一定的偏压下,均可发出1.54 μm的光,对应三价铒离子4I13/2→4I15/2的跃迁.其中,ADN:ErQ(1∶1)掺杂结构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强度是ADN /ErQ双层结构中的三倍.此外,不同掺杂浓度的ADN:ErQ复合膜做了以下表征:吸收谱、光致发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实验结果证实了在近红外电致发光过程中存在从ADN主体分子到ErQ发射分子的高效率的能量转移.
近红外发光 有机发光二级管 8-羟基喹啉铒 near-infra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erbium (111) tris(8-hydroxyquinoline)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4, 33(1): 31
作者单位
摘要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100871
利用磁控溅射和热退火在硅衬底上制备了Ag纳米颗粒镶嵌的氧化硅薄膜(SiO2∶Ag), 制作了电致发光结构ITO/SiO2∶Ag/p-Si, 观测到了可见区的电致发光。 发现薄膜中的Ag纳米颗粒不仅成倍地提高器件的发光强度, 还明显地移动电致发光的峰位。 Ag含量越高, 颗粒越大, 发光峰位越红移。 氧化硅中的发光中心与纳米Ag 间的电磁相互作用, 可用来定性解释这一实验结果。 这种效应可把低效发光的材料转换为相对高效的发光材料。
电致发光 Ag 纳米颗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Electroluminescence Ag nanocrystal Surface plasm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9): 2324
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硅光子学中的关键问题是研制高效率的硅基光源, 文章为此提出了一种实现硅基发光的方法。 采用共溅射的方法在n+型重掺杂硅衬底上制备了富硅氧化硅(SiO2∶Si)薄膜, 然后用热扩散法进行了锰(Mn2+)掺杂和光学活化。 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薄膜中形成了3~5 nm的硅纳米晶体。 该薄膜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射出明亮的绿光, 光致发光谱峰位在524 nm(2.36 eV), 一般认为这是来自Mn2+能级4T1 →6A1基态跃迁的绿光辐射; 其荧光寿命为0.8 ms。 将该掺锰富硅二氧化硅(SiO2∶Si∶Mn2+)做成电致发光结构, 在低反偏电压下观察到近乎白色的电致发光(EL), 光谱范围覆盖了400~800 nm。 研究表明, 该电致发光谱来源于薄膜中的Mn2+以及氧化硅中的缺陷发光中心两者光谱的叠加; Mn2+的发光是靠薄膜中的热电子来激发的; 并由此探讨了薄膜中的硅纳米晶体在电致发光过程中的作用。
纳米硅 电致发光 光致发光 Nano silicon Mn2+ Mn2+ Electroluminescence Photoluminescenc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7): 1736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