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4
针对无线光通信中极化码构造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大气弱湍流信道的具有更低编码复杂度的湍流偏序构造法。将通用偏序技术引入到大气弱湍流信道中,利用蒙特卡罗法仿真确定弱湍流下子信道的关系,并将其与极化权重公式相结合,推导出最佳的参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大气湍流强度下,湍流偏序法在低码率下可获得与蒙特卡罗法相同的误码性能,且在高码率下仍具有近似于蒙特卡罗法的性能,在误码率为10 -4下只产生0.07 dB~0.2 dB的损耗,有利于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为极化码与无线光通信的高效结合提供了解决方案。
光通信 无线光通信 极化码构造 湍流偏序 弱湍流信道 误码率 
光学学报
2020, 40(21): 2106003
作者单位
摘要
重庆理工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4
为了提高光通信链路在大气弱湍流信道下的解码性能和传输效率, 基于极化码的信息位嵌套特性, 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码率极化码。该码字在弱湍流信道中能充分地极化, 纠错效果较好。为了调节码率, 引入CRC校验码作为发送端的停止标志, 逐次发送更低码率的码字直到译码结果通过校验, 此时的码字码率即是保证可靠传输的最大码率。不同湍流强度下的仿真结果表明, 在误帧率为10-8时, 相比传统极化码, 自适应码率极化码可以获得1.7~2.3 dB的性能增益。对自适应码率极化码的时延进行了仿真分析, 并结合误帧率得到了自适应码率极化码的信息吞吐率, 结果表明, 在弱湍流信道中, 自适应码率极化码的信息吞吐率能满足FSO的传输需求。
自由空间光通信 极化码 大气湍流信道 译码时延 吞吐率 FSO polar codes atmospheric turbulence channel decoding latency throughput rate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9, 48(7): 0722004
作者单位
摘要
1 厦门大学 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福建 厦门 361005
2 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08
为了达到降低大功率LED筒灯制造成本同时又保证散热能力的目的,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设计了散热器。分析了散热器基板直径、基板厚度、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翅片高度和翅片轮廓直径等6个因素对散热器重量与LED温度的影响。然后利用CFD热仿真软件对LED筒灯散热器进行建模与散热仿真, 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优化结果。仿真与实验测试数据结果表明, 采用优化后散热器的LED温度较优化前略有下降, 但散热器重量降幅超过30%, 实现了较好的优化目标。
LED筒灯 散热器 正交试验 优化设计 LED downlight heat sink orthogonal experiment optimum design 
半导体光电
2014, 35(3): 480
作者单位
摘要
1 厦门大学 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 厦门 361005
2 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8
使用新型透镜提高LED取光效率是LED封装的研究热点之一。以亚毫米级阵列式微型透镜封装5630TOP LED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考察了不同尺寸的阵列式圆锥透镜、半椭球透镜和半圆球透镜对LED取光效率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5630 TOP LED的取光效率可提高10.7%,光分布均匀。该仿真结果对下一步亚毫米级阵列式透镜的设计与制造有实际指导意义。
阵列式透镜 亚毫米级 光学仿真 LED封装 取光率 lens array sub-millimeter optical stimulation LED packaging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半导体光电
2013, 34(5): 762
作者单位
摘要
江西省先进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333001
分别采用压片法与漫反射法测得几种不同产地高岭土的红外吸收谱图, 解析了各高岭土的结构特征与吸收峰值的关系, 发现利用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经K-M函数校正的红外谱图较压片法灵敏度高, 也更准确, 解析更简单; 依据对高频区3 700~3 600 cm-1波数段高岭石OH基特征吸收峰的吸收情况, 可快速判断高岭石结晶度, 结果与X射线衍射技术所测Hinckley指数(Hi)一致。
漫反射红外 高岭石 结晶度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Kaolinite Crystallinit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1): 114
作者单位
摘要
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成都,610065
采用直接药物设计中的全新药物设计方法,利用MOPAC6.0中的AM1计算方法,以美西律(C10H15NO)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通过氧化末端氮原子N4而合成一氧化氮的机理.通过研究此过程中化合物的中间产物的能量变化、相关键长和相关原子净电荷变化,我们讨论了这个机制的合理性.
一氧化氮 反应机制 半经验计算 美西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6, 23(2): 24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