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118
2 长春大学园林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033
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 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 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 目前, 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中, 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 中温带的暗棕壤、 暖温带的棕壤、 北亚热带的黄棕壤、 中亚热带的黄壤、 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 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P NMR)波谱法相结合, 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 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 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中, 全磷、 有效磷、 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8~825.2, 2.41~15.3, 92.6~351.2和14.7~474.4 mg·kg-1, 其中活性、 中等活性、 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9, 8.63~213.7, 3.01~32.2和1.73~199.2 mg·kg-1。 根据溶液31P NMR波谱, 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磷素即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 同时也鉴定出了磷酸单酯、 磷酸二酯和膦酸盐等有机形态磷素的存在, 其中磷酸单酯中又鉴定出了新-肌醇六磷酸、 D-手性-肌醇六磷酸、 RNA单核苷酸、 α-磷酸甘油、 肌-肌醇六磷酸、 β-磷酸甘油和鲨-肌醇六磷酸, 磷酸二酯中又鉴定出了DNA的存在; 所有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多聚磷酸盐的存在, 除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外的其他土壤中未检测出膦酸盐的存在, 而赤红壤中未检测出DNA的存在; 无机形态的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 而有机形态的磷素则以磷酸单酯为主。 总体来看, 无论化学浸提法还是溶液31P NMR波谱法, 从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到热带的砖红壤, 全磷、 有效磷、 无机磷、 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溶液31P NMR波谱与化学浸提法鉴定的磷素形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其中正磷酸盐与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 磷酸单酯和膦酸盐与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 而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 与化学浸提法相比, 溶液31P NMR波谱法能从详细的分子水平上揭示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规律。
磷形态 溶液31P NMR 化学分组 地带性土壤 Phosphorus form Solution 31P NMR Chemical fractionation Zonal soi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10): 3210
王楠 1,2,*王帅 1,3王青贺 1董培博 1[ ... ]赵屹东 4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 长春130118
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吉林 吉林132101
3 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 吉林132013
4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49
以定位20年的黑土肥料试验为平台, 利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近边吸收谱(C-1s NEXAFS)方法, 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的空白处理(CK)相比, 单施化肥(N, NPK)后土壤的芳香C和羧基C含量增加, 脂族C和羰基C含量下降, 脂族C/芳香C比值降低; 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 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后芳香C含量下降而脂族C含量增加, 脂族C/芳香C比值增加, 并随玉米秸秆用量增加表现的更为明显; 无论配施玉米秸秆与否, NPK肥混施处理的芳香C、 脂族C以及脂族C/芳香C比值均高于单施N肥处理。 上述结果说明, 单施化肥比不施肥使土壤有机碳官能团中芳香类化合物的相对比例增加, 而脂肪烃类化合物的相对比例下降; 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则比单施化肥增加了脂肪烃类化合物的相对比例, 配施高量比低量玉米秸秆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 同时NPK肥混施比单施N肥有利于提高脂肪烃类化合物的相对比例。 C-1s NEXAFS方法能够原位表征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组成的变化。
同步辐射 软X射线近边吸收谱 长期施肥 黑土 有机碳官能团 Synchrotron radiation Soft X-ray near-edg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Long-term fertilization Black soil Organic carbon functional group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 32(10): 285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吉林 长春130118
2 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 吉林市132013
3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 吉林市132101
应用红外光谱法, 研究了不同pH值和Cu2+浓度条件下, 合成赤铁矿和三羟铝石吸附Cu2+后表面羟基结构及其特征吸收峰的变化。 结果表明: (1)随Cu2+浓度增加, 赤铁矿表面H—O—H和OH的变形振动参与了吸附反应, Cu2+强烈地缔结在Fe—O上, 形成了Fe—O—(Cu)结构。 (2)酸性条件下, H+破坏了赤铁矿表面的O—H结构, NO-3促使弱峰1 131 cm-1的产生。 随pH值增大, 赤铁矿表面OH-逐渐由伸缩振动转变为变形振动, Fe—OH和Fe3+—O2-结构不断发生改变。 (3)三羟铝石对Cu2+的吸附发生在高波位, 随Cu2+浓度增大, 其表面游离羟基的O—H弯曲振动、 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和H—O—H弯曲振动均参与了吸附反应, Al—O基中的Al3+渐被Cu2+取代从而加强了较低波位的振动强度。 (4)随pH值增加, 三羟铝石Al—OH的弯曲振动和Al—O的伸缩振动逐渐发生着改变, 表明吸附Cu2+后, 在其表面形成了AlOCu+与AlOCuOH结构。
 赤铁矿 三羟铝石 吸附 红外光谱 Copper Hematite Bayerite Adsorption FTIR pH pH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9): 2403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