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大庆 163318
2 燕山大学, 城市固废无害化协同处置及利用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秦皇岛 066004
3 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深圳 518040
以贝壳替换部分传统水泥基材料, 研究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可扩大水泥基材料的功能型工程应用范围。本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等原理论证了贝壳材料的吸附机理, 讨论了pH值、接触时间和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对贝壳吸附性能的影响, 并综述了贝壳在建筑领域的相关应用。结果表明, 在水泥基材料中采用贝壳替代胶凝材料或天然骨料都展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贝壳吸附过程中最佳pH值为5~7, 贝壳颗粒表面的活性位点有限, 在一定浓度下就会达到饱和, 同时贝壳的活性位点会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多, 选取小粒径的贝壳粉有利于增加吸收容量, 提高去除效率。本文通过分析贝壳吸附性能及贝壳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可为设计功能型水泥基吸附材料提供思路。
贝壳 水泥基材料 重金属离子 染料 等温吸附线 吸附动力学 seashell cement-based material heavy metal ion dye adsorption isotherm adsorption kinetics 
硅酸盐通报
2023, 42(11): 3945
作者单位
摘要
1 1.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学学院, 上海200093
2 2.中国科学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899
Ti3C2Tx MXene材料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 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 但其层间距较小, 且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差。本工作探索了Ti3C2Tx的改性策略, 提高其化学稳定性与离子吸附容量, 利用一步水热方法制备出不同Fe3O4掺杂量的Fe3O4-Ti3C2Tx(FeMX)复合吸附剂材料。研究结果表明:FeMX吸附剂对Pb(II)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可达到210.54 mg/g。研究进一步揭示了FeMX材料对Pb(II)离子的吸附机理, Fe3O4纳米颗粒均匀分散、插层在Ti3C2Tx纳米片层间, 有效增加了Ti3C2Tx纳米片的比表面积与层间距, 提高了对Pb(II)的去除能力。本研究可为发展优异重金属离子吸附特性的MXene基复合材料提供基础数据。
Mxene Fe3O4纳米颗粒 重金属离子吸附 稳定性 MXene Fe3O4 nanoparticle heavy metal ion adsorption stability 
无机材料学报
2023, 38(5): 52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上海 201620
2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201821
采用60Co-γ预辐射接枝法将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先后接枝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上,随后用羟胺碱溶液对纤维进行氧肟化改性,制备出含氧肟酸基、酰胺基和羧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吸附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谱图和热重曲线均表明,丙烯酰胺和丙烯酸成功接枝到纤维上,且氧肟化反应成功将酰胺基转化为氧肟基。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高分子量纤维吸附剂对Cu(II)、Co(II)、Ni(II) 3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容量最高可达到318 mg/g、165 mg/g、140 mg/g(吸附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间为4 h);在竞争吸附实验中,对Cu(II)、Co(II)、Ni(II)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99.5%、43.5%、60.5%(Cu(II)、Co(II)、Ni(II)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均为200 mg/L,吸附剂用量为3 g/L)。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预辐照 丙烯酰胺 氧肟酸 重金属离子吸附 Ultra-high-molecular-weight polyethylene fiber Pre-irradiation Acrylamide Hydroxamic acid Heavy metal ion adsorption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23, 41(2): 020201
王倩 1齐怡 2王坤 3杨尚权 3[ ... ]高峰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原 030024
2 山西国控晋纺实业有限公司, 太原 030002
3 山西省玻璃陶瓷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山西省多孔陶瓷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太原 030013
随着粉煤灰堆存量逐年增加, 其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以粉煤灰(FA)为主要原料, 硅灰(SF)为增强剂和外加硅源采用高温蒸养法制备免烧粉煤灰基沸石化陶粒(FACZ), 从而实现粉煤灰的高值化利用。采用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 表征了各阶段样品的孔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特征, 并探究了碱浓度、SF质量分数、温度、蒸养时间对FACZ的影响, 以及pH值、Ni2+浓度、时间、FACZ投加量、温度对FACZ去除Ni2+的影响。XRD、SEM、FTIR均表明FACZ中合成了结晶度良好的方沸石, 优化后的工艺为8 mol/L NaOH、15% SF、190 ℃蒸养48 h; 优化后的FACZ的比表面积可达14.4 m2/g, 强度可达27.25 MPa。在最佳条件下, FACZ对Ni2+去除效率可达99.9%, 最大去除量为31.934 mg/g; 去除机理为硅羟基和沸石离子交换联合作用, 且离子交换为主要原因。
粉煤灰 免烧陶粒 硅灰 金属离子 fly ash no-sintered ceramsite silica fume metal ion 
硅酸盐学报
2023, 51(4): 982
程顺 1,2刘红 1,2张靖 1,2范先媛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武汉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 430081
2 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813
以具备阳离子交换性能的Y分子筛颗粒为载体,设计合成了Y分子筛颗粒负载纳米铁材料,用于同步去除水中Cu(Ⅱ)和Cr(Ⅵ)污染。结果表明:Y分子筛颗粒负载纳米铁后,对Cu(Ⅱ)-Cr(Ⅵ)体系中Cu(Ⅱ)的吸附量由46.6 mg/g提升至67.6 mg/g,并具备去除Cr(Ⅵ)的能力(13.2 mg/g)。溶液中共存的Cu(Ⅱ)会显著促进负载材料对Cr(Ⅵ)的去除。负载材料对Cu(Ⅱ)的去除机理包括Y分子筛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零价铁的还原作用,Cr(Ⅵ)的去除主要归结于零价铁的还原作用,同时Cu(Ⅱ)的还原产物可促进负载材料对Cr(Ⅵ)的去除。
分子筛 纳米铁 吸附 阳离子交换 金属离子 molecular sieve nano iron adsorption cation exchange metal ion 
硅酸盐学报
2022, 50(1): 244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淮南 232001
2 中能化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徐州 221006
3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淮南 232001
地质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铝硅酸盐绿色材料, 具有机械性能优异、耐久性高、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小和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材料、耐火材料和固定重金属离子等领域。地质聚合物固定重金属离子的机制可分为物理机制(物理包封和离子交换)和化学机制(化学键合、形成化合物和还原剂耦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地质聚合物在固定重金属离子领域的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了地质聚合物的制备流程及地质聚合反应过程, 重点介绍了地质聚合物固定重金属离子的机制。此外, 介绍了添加剂种类和掺量、碱激发剂种类和掺量、硅铝比、养护温度和重金属离子对固定效果的影响。最后, 总结了近年来地质聚合物固定重金属离子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地质聚合物 重金属离子 固定机制 添加剂 碱激发剂 硅铝比 养护温度 geopolymer heavy metal ion immobilized mechanism additive alkali-activator silica to alumina ratio curing temperature 
硅酸盐通报
2022, 41(10): 3501
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综述了不同阳极结构脉冲金属离子等离子体推进器的放电特性、等离子体生成及传播特性。首先,讨论了一种带有绝缘套筒的裸阳极推进器结构。对比分析了无、有绝缘套筒的裸阳极推进器的等离子体生成及传播特性的区别。结果表明,绝缘套筒阻碍了阴极近旁带电粒子的径向运动,提高了沿绝缘套筒轴向喷射出去的等离子体的喷射性能。此外,发现采用裸阳极推进器结构放电过程中会有大量带电粒子进入阳极。其次,讨论了一种绝缘阳极推进器结构。结果表明,采用绝缘阳极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沿绝缘套筒轴向喷射出去的等离子体密度。但是,与裸阳极推进器结构相比,等离子体的生成量减少。再次,讨论了一种微孔绝缘阳极推进器结构。结果表明,与裸阳极推进器结构相比,采用微孔绝缘阳极推进器结构生成的等离子体的密度峰值和传播速度峰值分别提高了12.6倍、3.9倍。最后,分别讨论了一种螺旋阳极推进器结构和一种多阳极推进器结构。结果表明,这两种推进器结构分别利用放电过程中形成的自磁场及电场有效提高了等离子体羽流的定向喷射性能。本研究可以为金属等离子体喷射性能的提高以及脉冲金属离子等离子体推进器的设计提供支持。
脉冲金属离子等离子体推进器 等离子体羽流 绝缘阳极 微孔绝缘阳极 螺旋阳极 多阳极 pulsed metal ion plasma thruster plasma plume insulated anode insulated anode with a micropore spiral anode multi-anodes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 33(6): 065020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for Vehicle Body,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Vehicle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apid progress of micro/nanoelectronic systems and miniaturized portable devices has tremendously increased the urgent demands for miniaturized and integrated power supplies. Miniaturized energy storage devices (MESDs), with their excellent properties and additional intelligent func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referable energy supplies for uninterrupted powering of microsystems. In this review, we aim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background, fundamentals, device configuration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MESDs, including their recent advanc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advanced device configurations, such as two-dimensional (2D) stacked, 2D planar interdigital, 2D arbitrary-shaped, three-dimensional planar, and wire-shaped structur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such as printing, scribing, and masking techniques. Additionall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SDs, including microbatteries and microsupercapacitors, as well as microhybrid metal ion capacitor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 series of on-chip microsystems, created by integrating functional MESDs, are also highlighted. Finally,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scope on MESDs are discussed.
microsystems miniaturized energy storage devices microbatteries microsupercapacitors microhybrid metal ion capaci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2020, 2(4): 042001
李丽 1郭筱洁 2金阳 1陈朝贵 1,*[ ... ]盛国栋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绍兴文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绍兴 312000
2 杭州电子大学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杭州 310018
3 Chemistry Department, Faculty of Science, 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Jeddah 21589, Saudi Arabia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
本工作对Cd(II)在多孔六方氮化硼(p-BN)上的吸附行为和机理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接触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于Cd(II)吸附的影响, 并采用不同手段表征了吸附前后p-BN的化学组成、形态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 进而研究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 在pH 7.0和313 K条件下, Cd(II)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184 mg·g -1, 其动力学数据与拟二级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吻合, 表明吸附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 限速步骤主要是分子扩散。Cd(II)在p-BN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和吸热过程, 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 说明Cd(II)通过多层和单层吸附而吸附在非均相表面上。XPS的光谱结果显示, p-BN吸附剂具有大量的B-N, B-O等结构用作键合位点, 有利于从废水中吸收Cd(II)。这些结果表明, p-BN有希望作为吸附材料用于清除水体中的Cd(II)。
氮化硼 吸附 重金属 boron nitride adsorption cadmium Cd(II) heavy metal ion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3): 284
作者单位
摘要
太原科技大学 应用科学学院 物理系, 太原 030024
采用氮和硫元素共掺杂的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发蓝光的碳点.经过一系列的光学和微观结构表征分析,发现氮和硫元素可以通过杂原子掺杂和表面官能团的形式充分参与到碳点中,这决定了所制备的蓝光碳点拥有最高54.27%的量子产率.由于其高效荧光,该碳点可以用作传感探头检测金属离子,且对Ag+和Fe3+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通过Stern-Volmer方程拟合发现,随着离子浓度的变化,两种金属离子不同的淬灭机制和检测极限为在实践中有效检测和区分Ag+和Fe3+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硫氮共掺杂碳点 高量子产率 表面态 金属离子检测 淬灭机制 S, N-codoped CDs High quantum yield Suface state Metal ion detection Quenching mechanism 
光子学报
2020, 49(6): 0616001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