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华 1吴攀 1,*冯民 1汤霆辉 1[ ... ]桂淼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安交通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 710049
2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49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中的冷却剂丧失事故(Loss of Coolant Accident,LOCA)是反应堆安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LOCA事故中的再淹没阶段棒束通道内的热工水力行为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核安全与运行研究室的膜态沸腾实验平台,本文开展了对5×5均匀加热棒束开展了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通过求解一维瞬态逆导热问题获得再淹没过程中加热棒束的表面参数,探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骤冷前沿推进速度的影响,使用热工安全分析程序RELAP5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总结了其在模拟再淹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再淹没过程中高进口流量、高入口过冷度和低功率密度更有利于骤冷前沿的推进;2)RELAP5模拟的骤冷时间总均方根误差40.994 s;包壳峰值温度(Peak Cladding Temperature,PCT)总均方根误差61.465 K。模拟值在后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换热阶段与实验值相比误差较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沸腾模式判断和膜态沸腾换热模型上。本文中的实验数据可为再淹没过程的流动传热预测模型提供新的验证数据,也可用于评价和优化热工安全分析程序。
底部再淹没实验 棒束通道 逆导热问题 膜态沸腾 热工安全分析程序 Bottom reflooding test Rod bundle channel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Film boiling Thermal safety analysis code 
核技术
2023, 46(10): 100607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基于表面测温的多区域交界面形状的识别研究是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从定性到定量发展的理论基础。针对多区域交界面形状的常用识别算法受测量误差和测点数目影响相对较大或算法构造相对困难的问题,在改进的一维修正算法和分散模糊推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识别多区域交界面形状的一维加权法,并对两种材料的管壁交界面形状的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管壁交界面形状初始假设、检测表面测量误差以及测点数目等因素对一维加权法识别结果的影响。数值算例证明了一维加权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红外无损检测 交界面 导热反问题 一维加权法 thermographic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interface geometry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One-Dimensional Weighting Method ANSYS ANSYS 
红外技术
2018, 40(6): 590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92419部队, 辽宁 兴城 125106
针对人工编程数值建模进行缺陷识别反问题求解存在编程复杂、分析效率低的局限性, 提出了采用通用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Ansys结合共轭梯度算法进行二次开发对复合材料内壁不规则缺陷进行红外诊断定量识别的方法, 并引入了相对敏感系数的概念用于比较评估试件检测状态对缺陷边界形状定量识别的影响。通过相对敏感系数分析发现, 不同检测状态下内壁不规则缺陷的可检测性并不相同, 采用检测面达到最大温差时刻点的瞬态检测比稳态检测更具优越性。数值试验验证了Ansys二次开发红外诊断识别的可行性和相对敏感系数比较评估的有效性。
导热反问题 红外检测 缺陷识别 Ansys二次开发 共轭梯度法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infrared inspection defect identification Ansys secondary development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6, 45(12): 1204002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基于表面测温的缺陷或缺陷边界的定量识别算法是目前红外无损检测从定性向定量发展的关键理论基础。针对目前方法识别不规则缺陷边界精度相对较低的问题,通过关联ANSYS软件和MATLAB软件,利用有限元方法和共轭梯度法对二维管道内壁边界形状的稳态识别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内壁边界形状以及试件形状的识别问题,系统地讨论了边界形状初始假设、检测表面温度测量误差及测温点数目、所识别边界的离散点数目以及试件的导热系数等一系列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数值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精确性。该方法可以在较短的计算时间内得到非常精确的稳态识别结果,大大提高了管道内壁边界形状识别的效率。
导热反问题 红外无损检测 边界识别 共轭梯度法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thermographic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boundary identification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APDL APDL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5): 1477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基于表面测温的内热源识别问题在红外无损检测、微生物发酵、弹药和食物存储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利用遗传算法对导热反问题中热源项的反演问题进行了识别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多种因素对热源参数识别结果的影响。通过具体算例的求解,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内部点热源参数识别的问题。同时识别多个点热源的强度和位置时,结果都比较准确;在测温信息减少到依靠一边测温时,仅有远处的点热源的位置识别结果出现偏差;在测温误差的标准差不超过1.0 ℃时,热源强度和位置的识别结果都是准确的。
点热源 传热反问题 遗传算法 红外测温 point heat sourc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genetic algorithm thermograph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3): 0837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33
试件或设备内部缺陷的定量识别已成为红外无损检测与传热反问题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针对基于表面红外测温的试件内部多缺陷的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参数转化思想和遗传算法的一种新的定量识别方法,初步研究显示了对试件内部多缺陷识别的良好的适用性。针对该方法,以二维试件内部多缺陷试件为例,从缺陷的位置、形状、数目、网格密度、测温误差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分析该方法的性能。一系列数值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证明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该算法均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
红外无损检测 多缺陷识别 遗传算法 参数转化 传热反问题 infrared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multi-defect identification genetic algorithm parameter transformation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红外技术
2014, 36(9): 762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系,湖北 武汉 430033
基于表面测温技术的传热反问题研究是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从定性到定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其中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为了研究三维试件固定深度上内热源的几何分布问题,通过将三维试件简化为一维模型,建立了一维问题中检测表面温度和内部固定深度的内热源 的解析解关系。然后利用改进的一维修正算法对内热源不断进行修正,在给定的收敛条件下得到三维试件 固定深度上的内热源的分布,使得计算温度的分布和检测温度的分布吻合得最好。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有效性和简便性。
导热反问题 固定深度内热源 几何分布识别 改进的一维修正算法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fixed depth internal heat source geometry identification modified one-dimensional correction method 
红外
2012, 33(10): 33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系, 湖北 武汉 430033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建立了电气控制柜内部元件发热故障的判断方法和标准。结合红外辐射理论分析了 控制柜内部过热元件对壳体内表面的热辐射,得到了壳体内表面的辐射热流密度,并针对受热壳体建立了二维热传导模型。基于 壳体表面的红外成像测温数据,运用L-M算法进行了导热反问题模拟研究,准确求解了控制柜内部元件在不同热缺陷程度时的发热温度。最后 运用表面温度判断法对控制柜内部元件热缺陷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测量误差对过热元件的故障诊断影响较小。
内部热缺陷 温度识别 表面温度判断法 红外热像仪 导热反问题 inner thermal defect temperature identifica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judgment method infrared thermal imager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红外
2011, 32(6): 10
作者单位
摘要
海军工程大学 船舶与动力学院,武汉 430033
在传热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同时对LM(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进行了修正。根据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导热反问题模拟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收敛速度更快;同时利用修正后的导热反问题的数学模型对材料内部不同性质缺陷的位置、几何形状及导热率对反问题求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修正后的模型如果同时对缺陷位置、几何形状和导热率进行求解时,效果不好,但是对缺陷位置、几何形状与导热率分别进行求解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结论;而测量误差对该方法求解结果有所影响,特别是对导热率影响较大。
导热反问题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红外无损检测 内部缺陷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Levenberg-Marquardt method infrare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subsurface defect 
光电工程
2008, 35(1): 8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