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兰州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 730000
2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兰州 730000
通过提出双电子共振吸收模型,解释了激光与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时材料吸收光子的物理机制,分析了温度、掺杂数密度对吸收系数的影响;结合热峰模型,将激光的能量注入视为热源,计算出了激光入射时材料中电子温度的时空演化,通过费米狄拉克分布计算出自由电荷数密度分布,得到了电荷激发过程的计算模型,模拟了激光诱发单粒子翻转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激光能量与激发电荷总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激光能量与粒子的线性能量传输之间为非线性对应关系,与实验结果相符。
脉冲激光 双电子共振吸收模型 热峰模型 单粒子效应 pulsed laser two-electron resonance absorption model thermal spike model single event effect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9): 096002
作者单位
摘要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吉林 长春 1300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在照明领域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受到高成本的制约,而湿法OLED可显著降低制造成本。但是,相比于热蒸镀OLED,湿法OLED在构建多层薄膜体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鉴于已有相关综述从材料工程角度对湿法OLED进行了总结,本文将主要从器件物理和制备工艺方面对湿法OLED进行概述。首先从器件载流子动力学和光物理角度分析各功能层的必要性。接着介绍常用的湿法薄膜制备工艺,并讨论制备多层湿法薄膜所涉及的问题。最后对湿法OLED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湿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多层结构 湿法制备工艺 电流平衡性 金属-电介质界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solution-processed OLEDs multilayer solution-processing techniques current balance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光电工程
2022, 49(5): 210407
陈昊 1,2王皓 3韩威 3谷松岩 4[ ... ]康志明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10008
2 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08
3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 北京 100081
4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
为分析我国未来拟发展的高轨静止卫星毫米波大气辐射特征, 选择最佳模拟其毫米波辐射的光谱吸收线库方案, 选取了三种基于典型光谱吸收线库逐线吸收模型(毫米波传播模型(MPM)、 罗氏模型(ROS)和高分辨率分子吸收传输模型(HITRAN)), 针对拟新增的静止轨道毫米波探测频率424 GHz, 分析了三种大气吸收模型模拟该频率大气吸收系数随大气温度、 大气压强和大气湿度的变化差异。 构建了一种多层毫米波辐射传输模型, 利用上海探空站加密观测数据, 模拟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探测仪(FY3B/MWHS) 183.31 GHz三个毫米波通道辐射值, 并与真实观测值对比, 分析三种光谱吸收线库在模拟海陆边界地区毫米波辐射时的性能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424 GHz通道三种大气吸收模型对大气温度、 大气压强和大气湿度的敏感变化趋势一致, 数值上MPM模型与ROS模型更接近, HITRAN模型要显著低于其他模型。 对于183.31 GHz, 在海陆交界地区MPM模型模拟误差相比ROS和HITRAN模型最小, 所有模型的第五通道模拟误差比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要小。
多层毫米波辐射传输模型 微波毫米波光谱吸收线库 逐线大气吸收模型 静止毫米波遥感 共振与非共振吸收 Multi-layer millimeter wave radiative transfer mod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spectral absorption Line-by-line absorption model Geostationary millimeter wave remote sensing Resonant and non-resonant absorp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6): 1858
作者单位
摘要
1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基于铯原子( 133Cs)6S1/2-6P3/2-6D5/2阶梯型原子系统,将波长为852.335 nm或852.356 nm的泵浦光与波长为917.483 nm的探测光反向布局于室温下的铯原子气室中,获得了窄线宽、高信噪比的6P3/2-6D5/2超精细能级跃迁的双共振吸收光谱。利用声光调制器建立的“标尺”,可测得激发态6D5/2超精细能级分裂结构的全部频率间隔,进而得到该态的磁偶极超精细常数Ahfs为(-4.59±0.06) MHz,电四极超精细常数Bhfs为(-0.78±0.66) MHz,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 超精细能级分裂 共振吸收光谱 量子相干 窄线宽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0, 57(3): 030202
作者单位
摘要
长春理工大学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22
研究了金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耦合效应, 并实现了砷化镓薄膜的近场发光增强.通过理论计算金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及电场分布, 分析金属纳米颗粒形貌尺寸的改变对等离激元共振频率调控及局域场增强效果的影响, 模拟半径为50 nm的金颗粒并实现了35倍近场增强效果.通过对双球型的模拟, 分析了一种金纳米颗粒增强GaAs的积极方式, 即密集颗粒之间的近场耦合形成的“hotspots”.此外, 研究了不同溅射时间及快速退火对金纳米颗粒吸收特性的影响, 发现金纳米颗粒吸收峰位主要位于560~680 nm波段, 而且随着溅射时间的增加发生红移现象.经过快速退火处理后, 金纳米颗粒吸收峰位蓝移到510~550 nm波段, 形成与532 nm激发波长相匹配的共振吸收峰.最后, 实现砷化镓薄膜9.6倍的光致发光增强.
发光增强 局域场增强 共振吸收 金纳米颗粒 光致发光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Local field enhancement Resonance absorption Gold nanoparticle Photoluminescence 
光子学报
2019, 48(5): 0526002
作者单位
摘要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CO主要由火焰或烤炉等碳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 是一种常温下为无色、 无臭的有毒气体, 人们受一氧化碳的污染在慢性中毒时完全意识不到它, 有时甚至有舒适的感觉, 这些特性更增加了它的危害性。 因此, 探索简便快速灵敏的CO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 在pH 7.2 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一氧化碳还原HAuCl4 生成近似球形的金纳米粒子(NG), 其平均粒径为45 nm, 在1.70, 2.20和9.70 keV处产生3个金元素的能谱峰, 在540 nm处产生一个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吸收峰。 采用分光光度法优化了分析条件, 选择磷酸盐缓冲缓冲溶液的pH为7.2, 磷酸盐缓冲浓度为40 mmoL·L-1, HAuCl4浓度为40.0 μg·mL-1, 反应时间为5 min。 在选定条件下, CO浓度在0.2~8.75 μg·mL-1范围内与其SPR吸收峰峰值成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0.1 μg·mL-1 CO。 考察了共存物质对测定1.0 μg·mL-1 CO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相对误差在±5%之内, 200倍的SO2-3, PO3-4, SO2-4、 CO2-3, NO-3; 100倍的Zn2+, K+, BrO-3, Na2S, 乙醇, 甲醇; 80倍的Ni2+, Cr3+, Co2+, Ca2+, Mg2+, Fe3+, 葡萄糖, Pb2+, Al3+, SeO2-3, Na2S2O3, 甲醛; 50倍的Mn2+不干扰测定。 这表明该SPR光度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采用本法测定了空气样品中CO含量, 结果与气相色谱法一致, 相对误差在1.8%~4.2%之间。
纳米金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CO CO Nanogold SPR absorp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8): 2576
作者单位
摘要
1 山西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 电磁防护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 太原 030006
利用磁控溅射分层制备Ag和SiO2薄膜, 通过快速热处理, 使Ag颗粒富集在复合薄膜的表面。研究了Ag膜层厚度、退火时间、退火温度和退火方式对Ag颗粒形貌的影响,以及Ag颗粒致密度对其共振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控制每层Ag膜的厚度, 可有效控制Ag颗粒形貌。当每层金属为2 nm、退火温度为500 ℃时, 形成的颗粒粒径大小均匀且致密度较高。通过间断退火可有效降低Ag颗粒的粒径。发现Ag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并没有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明显降低, 甚至提高。这和以往的报道不同。通过深入研究金属颗粒表面等离子体产生机理, 发现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增强的原因是致密度较高的颗粒表面能级与费米能级差值较大, Ag颗粒内部的电子向颗粒表面迁移越多, 形成新的费米能级E′F的电子数就越多,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就越强。最终得出了金属颗粒共振吸收不单纯依赖于金属粒径、和颗粒的致密度也有很大关系的结论。
颗粒致密度 表面等离子体 退火 费米能级 共振吸收 particle density surface plasma thermal treatment Femi level resonance absorption 
发光学报
2015, 36(2): 23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光子晶体、量子光学、超快光学与微纳光学的发展,使得操控光子的发射与传输特性成为可能。综述了具有复折射率周期性调制的共振吸收光子晶格,并着重介绍了共振吸收波导阵列的原理、光学特性、样品制备与应用。
光子 光子晶格 共振吸收 波导阵列 全息光刻 
光学学报
2011, 31(9): 0900132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1 College of Opto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2 College of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mino-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thin films (MTFs) are produced using surface active agent F127, and then gold nanoparticle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pore channels to prepare the Au/SiO2 nanocomposite. After assembling the gold, the amino-functionalized MTF undergoes some shrinkage but remains a periodic structure as demonstr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The nanocomposite shows an acute characteristic diffraction peak assigned to (111) plane of the face-centered-cubic structure of gold, indicating that gold nanoparticles crystallize well and grow in a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 the pore channels. The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 absorption peak near 570 nm undergoes a red-shift accompanied by a strengthening of intensity when HAuCl4 is used to react with the amino groups on the internal pore surfaces for 4, 6, and 8 h. The simulativ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nes shows that the ab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Au/SiO2 nanocomposite is influenced by the dipping time, which affects the size and volume fraction of embedded gold nanoparticles.
介孔SiO2薄膜 Au纳米粒子 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 MG理论 240.0310 Thin films 310.6860 Thin films, optical properties 240.6680 Surface plasmons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11, 9(3): 0324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四川 绵阳 621900
2 西南科技大学 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 四川 绵阳 621010
以乳液聚合法制备的平均粒径1.2~1.5 μm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为核, 经过超声敏化、化学镀、还原等过程制备了PS/Ag核壳结构复合微球。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其形貌、物相、结构与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PS/Ag复合微球粒径相对均一; 通过多次敏化、控制二次银氨溶液浓度(0.002~0.006 mol/L), 可实现对纳米银壳层厚度的调控; 纳米银壳层沉积生长过程中, 随着PS微球表面银粒子的增多、增大, 复合微球的光学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产生显著的展宽与红移。
核壳微球 聚苯乙烯微球 纳米银 等离子共振吸收 core shell particle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silver nanoparticle plasmon resonance absorp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0): 233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