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鉴于当前人们在有效重建天然金刚石的生长过程等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果能在微观层面上详细分析金刚石的生长过程, 高度关注金刚石的生长速度, 就可以为人们探讨金刚石的生长过程、 分析其深部科学意义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线索。 基于此, 以扬子克拉通西部沅水流域砂矿型金刚石为研究对象, 从微区研究的角度, 采用CL光谱分析金刚石的生长环带, 界定其生长微区; 再利用FTIR光谱研究不同生长微区的生长时间; 最后, 利用生长微区的长度除以微区的生长时间, 计算出不同微区的生长速度, 进而分析其意义。 样品的CL和FTIR光谱研究结果表明, 该金刚石既发育早期生长环带, 也发育后期再生长环带, 其中早期生长环带为规则的平直带, 环带总体呈阶梯状, 大部分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 金刚石样品为IaAB型, 氮总量介于4788~32189 μg·g-1, 其最低结晶温度为1 490 K, 不同部位在地幔中的停留时间不尽相同, 且停留的时间最大介于0264~46 Ga; 金刚石样品不同生长环带之间的生长速率存在较大差异, 介于926~5 21818 μm·Ga-1。 同时, 样品的生长并不是各向均匀生长, 而是具有一定优先取向。
金刚石 红外光谱 阴极发光 生长速率 扬子克拉通 Diamond FTIR CL Growth rate Yangtze crat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6): 1739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扬子克拉通西部刻面状金刚石多晶的微区显微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 多晶以IaAB型为主, 其中的氮含量变化较大, 介于25.70~358.35 μg·g-1之间, 且同一多晶的不同晶粒中的氮含量有明显差异。 金刚石中的“A氮心→B氮心”聚集转变不完全, 且B%集中在40%左右, 未见C氮心; 多晶不是在金刚石的成核阶段所形成的, 而是在各个金刚石晶粒形成后在地幔储藏期间聚集在一起的。 其形成环境较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山东蒙阴刻面状金刚石多晶更为复杂; 多晶极可能形成于地幔深部160~180 km的范围内, 达到扬子克拉通的核部深度, 接近于岩石圈底部, 为地幔深源成因; 多晶中的sp2杂化C—H键的存在有利于片晶氮的形成, 其浓度一般要高于sp3杂化C—H键的浓度。
金刚石多晶 显微红外光谱 扬子克拉通西部 成因 Polycrystalline diamonds Micro-FTIR Western Yangtze Craton Form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6): 153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