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东北石油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 东北石油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为实现掺混汽油快速无损鉴别,提出一种利用t 分布邻域嵌入结合深度置信网络的鉴别方法,以解决机器学习中高维特征向量间的非线性关系。以92#、95#、98#及定比混合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散射校正算法对原始红外波段投射光谱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t-SNE非线性方法进行光谱数据降维处理,分别采用深度置信网络和极限学习机建立汽油种类光谱鉴别模型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识别精度。研究表明:该文所选择方法构建的汽油鉴别模型性能更优,对汽油种类预测精准度高达92.5%,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在汽油鉴别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掺混成品油鉴别及溯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红外光谱 深度置信网络 掺混 鉴别 infrared spectrum deep belief networks blending identification 
应用光学
2021, 42(3): 504
作者单位
摘要
1 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2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设计部,陕西西安 610041
针对圆转矩垌收扩喷管徘收敛段截面面积沿轴向徘变化规律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 4种圆转矩垌收敛段模型,与相同徘矩垌扩张段相匹配,垌成 4种圆转矩垌收扩喷管模型,对其气动、缔热与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数值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收敛段截面积沿程变化规律对喷管气动与红外辐射特性影响明显:按照前友后缓规律设计徘喷管红外抑制效果较差,按照维托辛斯基公式以及缓友相当规律设计徘喷管略有增强,而按照前缓后友规律设计徘喷管则最佳。这是因为在模型 C中随着收敛段截面积沿程收敛速度较快,壁面压力峰值减小,出口旋流增强,尾喷流掺混增强,尾喷流高温区长度减小,尾喷流和喷管红外辐射强度分别降低 19.2%和 20.6%。
圆转矩垌 收扩喷管 截面面积 掺混 红外抑制 circular-to-rectangular, CD nozzle, cross section 
红外技术
2019, 41(12): 1167
作者单位
摘要
1 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2 成都燃气涡轮研究院 总体室,四川 成都 601500
本文针对涡扇发动机,设计了等进口、出口面积,等长度的轴对称、矩形与S 弯收敛喷管(出口宽高比W/H=4),在相同的内、外涵进口、出口参数下,数值分析了其流动、换热与红外辐射强度分布特性。比较得出,S 弯喷管在矩形喷管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二次流流动,增强了掺混,使得热喷流温度衰减增强;S 弯壁面对进口高温部件形成有效遮挡,有效降低了红外辐射强度。水平探测面上,不同喷管红外辐射强度分布相似,S 喷管量值最小,而在垂直探测面上,S 弯喷管最大值出现高度角为20°时,这是由于尾喷流的向上偏转导致的。相比轴对称喷管,在喷管正后方,矩形喷管红外辐射强度降低23.1%,S 弯喷管降低89.7%。
红外抑制 轴对称喷管 矩形喷管 S 弯喷管 强化掺混 infrared suppressing axis nozzle rectangular nozzle S curved nozzle mixing enhancement 
红外技术
2017, 39(10): 958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6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混合管出口宽高比以及混合管出口掺混距离对红外抑制器整体气动性能和红外辐射特性影响,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得到如下结论:相对于椭圆出口的混合管,矩形出口混合管的引射系数显著增加,且垂直方向3~5 μm红外辐射强度峰值降低10.7%;随着矩形出口宽高比从2.2增大到4.6,抑制器总引射系数增大,而总压恢复系数几乎不变;延长混合管出口掺混距离,有助于提高抑制器引射能力,且压力损失几乎没有增加;无论是增加混合管出口宽高比还是增加出口掺混距离,红外抑制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3~5 μm波段红外辐射强度都呈现逐渐减小趋势。
红外抑制器 混合管 宽高比 掺混距离 引射系数 总压恢复系数 IR suppressor mixing duct aspect ratio relative space pumping ratio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 44(12): 3597
作者单位
摘要
1 延安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延安 716000
2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安 710127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菊花状的氧化锌纳米棒, 并进行表征, 将纳米氧化锌掺入纳米金刚石中配制成电泳液, 超声分散后电泳沉积到钛衬底上, 再经热处理后进行场发射特性的测试.结果表明:未掺混的金刚石阴极样品的开启电场为7.3 V/μm, 在20 V/μm的电场下, 场发射电流密度为81 μA/cm2;掺混后阴极样品的场发射开启电场降低到4.7~6.0 V/μm, 在20 V/μm电场下, 场发射电流密度提高到140~158 μA/cm2.原因是纳米ZnO掺入后, 增强了涂层的电子输运能力、增加了有效发射体数目, 提高了场增强因子β, 而金刚石保证了热处理后涂层与衬底的良好键合, 形成了欧姆接触, 降低了场发射电流的热效应.场发射电流的稳定性随掺混ZnO量的增加而下降, 要兼顾场发射电流密度及其稳定性, 适量掺入ZnO可有效提高纳米金刚石的场发射性能.
表征 场发射特性 水热法 纳米金刚石 氧化锌纳米棒 掺混 键合 Characterization Fiel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Hydrothermal route Nano-diamond ZnO nanorods Mixed Bonding 
光子学报
2015, 44(2): 0216001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