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北京 100700
2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长春 130118
本试验通过二次谐波和偏振光影像技术检测烧烫伤小鼠瘢痕胶原纤维排列和密度的变化。在小鼠背部造烧烫伤深度模型, 模仿临床烧烫伤处理方法去除结痂, 6个月时通过二次谐波和液晶偏振光影像技术从活体皮肤水平面和离体组织矢状面检测烧烫伤小鼠瘢痕和瘢痕周围乳头层以及网状层胶原纤维排列和密度的变化。二次谐波成像结果显示, 正常皮肤乳头层和网状层胶原纤维呈随机排列的网状结构, 排列一致性低, 胶原纤维排列稀疏, 面密度少, 而瘢痕和瘢痕周围乳头层以及网状层胶原纤维排列一致性和面密度均明显增加。液晶偏振光影像技术结果表明, 与正常皮肤比较, 瘢痕和瘢痕周围乳头层以及网状层胶原纤维方位角变异程度明显降低, 相位差值增加。本试验通过二次谐波和偏振光影像技术发现, 瘢痕和瘢痕周围乳头层以及网状层胶原纤维的排列和密度均发生了改变, 而且二次谐波与液晶偏振光影像技术检测的结果趋势相同, 这为将来仅通过二次谐波成像技术无创鉴别瘢痕组织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在人体上诊断瘢痕和评估瘢痕治疗效果提供了方法。
二次谐波成像技术 偏振光影像技术 烫伤 瘢痕 胶原纤维 second harmonic imaging polarized light imaging burn scar collagen fibers 
激光生物学报
2020, 29(5): 405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601
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目的: 探讨烧伤膏对烫伤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 正常组、模型组, 烧伤膏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 烧伤膏实验组小鼠每天外涂烧伤膏治疗, 连用15天。治疗结束后, 采用Masson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皮肤厚度及细胞病理形态; 采用生化法检测皮肤中羟脯氨酸(Hyp)含量; 采用ELISA技术检测皮肤中的TNF-α, IL-1β、Collagen I、EGF和TGF-β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皮肤烫伤创面可见表皮细胞脱落, 结构模糊, 细胞变性坏死, 表皮和真皮厚度明显减少, 胶原纤维变薄, 排列紊乱无序, 呈断裂状; 烧伤后创面局部组织中Hyp、TNF-α、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 P<0.01, P<0.01), 而EGF、TGF-β1和Collagen I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 P<0.01, P<0.01), 而应用烧伤膏治疗15天后, 上述各项实验指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 烧伤膏抑制创面早期感染, 减少胶原蛋白的分解和促进后期创面修复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增加皮肤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有关。
烧伤膏 烫伤小鼠模型 皮肤创面修复 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 burn ointment scalded mice model skin wound repair cytokines growth factor 
激光生物学报
2017, 26(4): 367
作者单位
摘要
福建师范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7
建立小鼠皮肤的II度烫伤的模型, 分别于烫伤前、烫伤后1 min、8 h、1 d、3 d、5 d、7 d、9 d、11 d、13 d、15 d、17 d, 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对烫伤的创面进行动态的监测, 同时对创面进行组织病理学的检测, 对结果进行分析。利用OCT 单次散射模型获得皮肤在烫伤前后光衰减系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光衰减系数的值在烫伤后是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待修复完全后又恢复到烫伤前相近的值。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的结果相吻合, 这表明OCT技术可以用于实时诊断烫伤的皮肤。
烫伤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 II度烫伤创面 sca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he second-degree burn wound 
激光生物学报
2011, 20(6): 84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华南师范大学光子中医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31
2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和反射光谱技术用于精确地评估小鼠烫伤模型。 在相同作用时间不同温度下, 皮肤厚度呈线性增加; 皮下肌肉组织拟合吸收系数和斜率呈V字型变化, 在80 ℃时, 处在最低处; 在65~85 ℃时, 光谱一次微商的波峰与波谷明显分离, 85 ℃之后这种能力逐渐减弱; 色坐标值中, 红色数值在60~70 ℃和90~95 ℃两个温度之间急剧减小, 代表绿色数值一直缓慢减小, 而蓝色数值增加。 相同温度不同热作用时间下, 皮肤的厚度略微减小; 拟合吸收系数在热作用少于20 s时间内数值较大, 在30 s后数值较小; 构造的斜率变化很小; 色坐标值在作用时间超过20 s时, 变得相对稳定。 以上参数主要发生在作用时间为10 s, 超过这个时间, 变化相对很小。 这些变化能够反映出皮肤和皮下组织在热作用下, 充血带、 水肿瘀滞带和凝固带的形成和转化。 这两种技术结合能够为临床提供一种实时的、 低消费的、 非侵入的在体的烫伤检测的新的光学活检手段。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 皮肤烫伤 小鼠模型 OCT Reflection spectrum Skin scald Mice mode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4): 96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