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感知产品中心部, 广东 深圳 518100
针对雷达回波信号能量弱、信噪比低、难以获取高质量中频信号的频域特征,从而导致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同步挤压小波变换 (SST) 结合中值滤波的信号时频分析方法,实现强随机噪声压制。首先,构造24 G连续调频雷达回波信号的仿真模型,通过添加瑞利杂波和高斯随机噪声,对比短时傅里叶变换 (STFT)、连续小波变换 (CWT)、SST时频分析图,提出瞬时频率识别精度作为评价指标 I;其次,利用STFT、CWT、SST算法对实际距离为6 m的回波信号进行时频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ST能更好地突出瞬时频率特性,并且可将随机噪声压缩为低能量短线条形。基于该分布特点,SST结合中值滤波能很好地抑制噪声,I值相对于SST、STFT、CWT分别降低了0.21、0.55、0.71,瞬时频率识别精度更高,同时逆变换重构信号的波峰波谷值得到较好的保持,且在不同距离下探测精度误差也最小。
毫米波雷达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 中值滤波 时频分析 识别精度 随机噪声 millimeter wave radar synchrosqueezing wavelet transform median filtering time frequency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random noise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23, 18(6): 503
蒋佳佳 1,2,3沈法华 2,3,*周慧 2,3杨亮亮 2,3[ ... ]徐华 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盐城工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盐城 224051
2 盐城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中心, 盐城 224007
3 江苏省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盐城 224007
传统的测风激光雷达双反射镜式2维扫描系统体积较大、结构相对复杂, 不利于系统小型一体化集成。基于旋转双圆楔形棱镜, 研究了新型2维光学扫描系统; 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 推导出了双圆楔形棱镜的旋转角与出射光束方位角及天顶角之间的简单正反向函数关系式, 对楔形棱镜的折射率和楔角进行了优化选取和设计。结果表明,当工作波长为532 nm、楔形棱镜材料折射率为2.03时, 最优设计楔角为19.5°; 出射光束最大天顶角不仅取决于楔形棱镜折射率和楔角, 还受光束压缩效应的制约。该系统结构紧凑、便于集成, 能实现出射光束大范围和快速高精度的扫描, 也能实现测风激光雷达以平面位置显示、距离高度显示等光束扫描模式工作。
光学设计 2维扫描系统 测风激光雷达 旋转双楔形棱镜 光束指向 正反解 optical design 2-D scanning system wind LiDAR rotational double wedge prism beam steering forward and inverse solutions 
激光技术
2023, 47(3): 425
王麒 1杨波波 1,*李威晨 1邹军 1,2,**[ ... ]李杨 7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1418
2 浙江安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3 宁波朗格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4 广东皇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00
5 惠创科技(台州)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00
6 浙江绿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 海宁314419
7 西双版纳承启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氮化镓作为第三代照明器件材料相较于第一代硅与第二代砷化镓在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基于氮化镓的Micro-LED器件也愈发被人们所关注。然而由于在传统c面上生长的LED其自身所固有的一些缺陷往往在实际应用中发射效率不高,如存在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绿色间隙、载流子传输等问题。基于非极性或半极性的LED没有极化电场,具有较强的内量子效率,电子和空穴复合机率大等优点,对非极性和半极性Micro-LED器件的研究与应用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本文对非极性和半极性Micro-LED器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首先从量子限制斯托克效应、绿色间隙、载流子传输、效率下降4个方面介绍了非极性和半极性氮化镓基材料的优势。接着针对缺陷位错、增加光提取效率与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实现全彩显示等问题,介绍了芯片成形、图案刻蚀与阵列这3种技术,最后对Micr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引领者进行了展望。希望对Micro-LED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氮化镓 Micro-LED 非极性 半极性 gallium nitride Micro-LED nonpolar semipolar 
液晶与显示
2023, 38(10): 1347
沈法华 1,2徐菁苑 1,2范安冬 1,2谢晨波 3[ ... ]徐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盐城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7
2 江苏省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江苏 盐城 224007
3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提出了基于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的多纵模米散射多普勒激光雷达技术,分析了探测原理,并导出了径向风速和后向散射比测量误差公式。该技术要求多纵模激光源的纵模间隔与双FPI的自由谱间距相匹配,并将各纵模的中心频率锁定在双FPI周期性频谱曲线的交叉点附近。详细分析了频率匹配误差引起的风速测量误差。在低风速区域,由频率匹配误差造成的风速测量误差增加的百分数EV随匹配误差的增大而迅速增大;频率匹配误差不变时,EV随风速增大而缓慢减小;当频率匹配误差小于10 MHz时,EV将小于5%。设定合理的大气模式和系统参数,对基于双FPI的多纵模米散射多普勒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0~10 km高度、0~50 m/s的径向风速范围内,当距离分辨率为30 m、时间分辨率为30 s、激光发射天顶角为30°时,系统白天和晚间的径向风速测量精度分别优于1.50 m/s和1.02 m/s;在无云条件下,系统白天和晚间的后向散射比相对测量精度分别优于6.57%和4.53%。
激光雷达 大气风场 多纵模脉冲激光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米散射 lidar atmospheric wind multi-mode pulse laser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Mie scattering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7): 20220762
沈法华 1,2李薛康 1,2朱江月 1,2谢晨波 3[ ... ]徐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盐城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7
2 江苏省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江苏 盐城 224007
3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提出了基于双级联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的多纵模高光谱分辨率测温激光雷达技术。分析了该技术的温度探测原理,并据此构建温度探测的理论模型,导出了温度和后向散射比测量误差公式。该技术要求多纵模激光发射源的纵模间隔与双级联FPI的自由谱间距相匹配,并将各纵模的中心频率锁定在前级FPI周期性频谱的峰值位置。详细分析了频率匹配误差和锁定误差引起的温度测量偏差,结果表明:后向散射比越大,相同的频率匹配误差和锁定误差引起的温度测量偏差就越大;频率匹配误差对温度测量的影响大,为保证低层大气温度测量准确,频率匹配误差和锁定误差应分别小于5 MHz和10 MHz。进一步给出了采用FPI腔长粗扫和细扫相结合的频率匹配校准方法和步骤。设定合理的系统参数,对基于双级联FPI的多纵模测温激光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km高度范围内,通常匹配误差和锁定误差引起的温度测量偏差很小,在2 km以上可忽略不计;若出现云层、沙尘等,对应高度的温度测量偏差将会较大;垂直距离分辨率取30 m@0~12 km和60 m@12~20 km、时间分辨率取1 min时,白天和晚间由噪声引起的温度测量误差分别小于3.7 K和3.5 K,后向散射比相对测量误差分别小于0.40%和0.38%。
激光雷达 大气温度 多纵模脉冲激光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瑞利散射 lidar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multi-mode pulse laser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Rayleigh scattering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5): 20220573
夏玉宁 1,*王钊 1张云 1沈法华 1,2[ ... ]徐华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盐城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 中心, 江苏 盐城 224002
2 江苏省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江苏 盐城 224002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MZI) 具有光学能量利用率高、便于视场展宽等优点, 在光学滤波、鉴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 在实际应用中 MZI 频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性能下降。从理论上导出了在考虑入射光发散角 2θ0 和谱宽 Δν 的影响下, MZI 干涉频谱的理论表达式, 并定量分析了其对 MZI 频谱的影响。结果表明: MZI 的光程差 l 越大, 其频谱受 Δν 的影响越显著, l 与入射光波长 λ 比值越大, 其频谱受 θ0 的影响越显著; 当 λ=355 nm, l=3 cm时 (第 1 种情形), Δν=10 GHz 和 θ0=4.5 mrad 将分别使条纹对比度 K 降至 2.8% 和 16.3%; 当 λ=532 nm, l=59 cm 时 (第 2 种情形), Δν=0.5 GHz 和 θ0=1.25 mrad 将分别使 K 降至 3.2% 和 15%。 为减小发散角的影响, 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了棱镜式视场展宽技术。结果表明: 若补偿棱镜厚度 d 和折射率 n 满足 d=nl/(n-1), 对应第 1 种情形, θ0=50 mrad 时 K 仍高于 93.1%,θ0=70 mrad 时 K 将降至 33.3%; 在第 2 种情形下, θ0=25 mrad时 K 仍高于94.0%, θ0=35 mrad 时 K 将降至 37.6%。若 d 依据不同 θ0 取不同最优值时,在第 1 种情形下, θ0=70 mrad 时 K 仍高于 92.1%; 而在第 2 种情形下, θ0=35 mrad 时 K 仍高于 94.4%。
光谱学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光束发散角 谱宽 视场展宽 条纹对比度 spectroscopy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beam divergence angle spectral linewidth field-widening fringe contrast 
量子电子学报
2021, 38(6): 79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2 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88
3 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31
4 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31
主要研究X射线荧光光谱金属组分特征谱位置的确定。 依据不同金属组分的特征谱特性, 分析了特征谱的选取规律, 在奇异值分析理论和模极大值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基于特征谱小波分解系数的模极大值提取方法, 在不同分解尺度下的特点及其传播特性, 提出了基于模极大值传播的区间特征峰筛选方法, 并对实际测量光谱进行了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 利用bior4.4小波作为基函数对实验测量的全能谱数据进行4层小波变换, 利用模极大值传播特性, 可以消除全能谱上叠加的部分噪声对光谱分析造成的阶跃影响; 为提高特征峰的位置识别概率, 对小波变换中小于给定阈值的分解系数进行压缩, 将实验获取的X射线荧光全能谱第4层小波分解系数直接进行特征峰识别, 得到的677个峰值位置, 压缩到186个; 在此基础上, 再采用模极大值传播的区间特征峰筛选方法, 筛选区间初始值设置为600 eV, 经识别得到的特征峰峰值位置仅为27个, 识别准确率得到有效提高。
X射线荧光 小波变换 模极大值 特征峰 X-ray fluorescence Wavelet transformation Modulus maxima Characteristic peak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38(6): 1904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红外与微光的融合算法及相关产品的性能验证需要同步仿真视频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Vega的红外与微光视频的同步仿真方法, 研发了基于 FPGA的串口数据并行发送装置, 实现对视频仿真的同步控制; 并开发了串口程序和动态仿真控制程序, 实现串口监控、数据接收、数据识别、仿真控制等功能; 借助于计算机和控制板之间的串口通信技术, 实现了两台计算机同步仿真红外视频和微光视频, 最后通过图像融合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FPGA控制板 红外视频 微光视频 同步仿真 图像融合 Vega Vega FPGA control board infrared video LLL video synchronous simulation image fusion 
红外技术
2017, 39(2):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南京 210094
红外视景TP391仿真目前已成为红外成像制导**设计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分析红外成像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GL的地面坦克目标实时红外视景仿真方法,并编制了仿真程序软件。首先,利用OpenGL建立可见光场景,并使用ANSYS软件构建该场景的温度场模型;其次,考虑模型和视点间的大气衰减作用,利用Modtran软件建立大气衰减模型;最后,对模型各部分到达探测器表面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灰度量化处理,实现可见光场景的实时渲染,得到对应的红外仿真图像。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提高了计算目标红外辐射分布的实时性和便捷性,能够实时生成不同波段、不同大气环境下的红外图像。
红外成像仿真 红外辐射 大气传输模型 实时性 infrared imaging simulation infrared radiation atmospheric transfer model real-time 
红外
2016, 37(11): 18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