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 北京 100191
2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3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 230026
4 铂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31600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 沉没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 发现于1987年, 经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后, 于2007年严格按照水下考古规范, 成功地将其整体打捞出水,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 船体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 由于在海底埋藏达800年之久, 因此船体和及其所承载的木质文物, 在海水中盐份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 发生了严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 使得原有的木材成分大量降解流失, 木质纤维间的支撑力减少, 导致强度降低, 结构糟朽。 硫铁化合物是海洋出水木材的重要病害来源, 因此铁、 硫元素的含量、 分布以及赋存状态, 对海底出水有机质材料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由于制样和传统方法限制, 难以对出水木材中的铁和硫进行原位无损分析, 同时分析速度和测量成本亦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 特别是基于常规X光管的微聚焦技术, 为该问题提供了便捷、 快速、 可靠、 无损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 选择“南海Ⅰ号”出水船体为研究对象, 应用最新的多导毛细管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 并结合拉曼光谱分析, 对出水木材中的铁、 硫含量和分布进行了面扫描分析。 结果指出, 样品中的铁、 硫元素分布不均, 存在多种赋存形态, 揭示了元素分布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水木材中硫、 铁的来源、 富集以及耦合关系等提供了线索。 研究表明, 微束XRF技术可有效分析不规则、 不均匀的饱水木材中不同部位铁、 硫丰度, 在二维尺度上揭示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其相关性。 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海洋出水木材中的硫、 铁及其化合物的沉积和循环机制以及相关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 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有益借鉴。
南海Ⅰ号 面扫描 饱水古木材 “Nanhai No.1” shipwreck μ-XRF Mappin Waterlogged archaeological wood μ-XRF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9): 2930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601
3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83
4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5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北京 100049
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 对凌家滩遗址出土陶器进行快速检测和统计分类的研究。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 是我国南方地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 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玉器、 石器和陶器等, 年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关键节点上, 是研究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问题的重要遗址, 因此对其出土陶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 对凌家滩遗址出土具有不同类型羼和料的陶器样本, 进行LIBS快速分析后, 利用PCA对结果进行统计辨析。 研究表明, 不同羼和料的光谱敏感度有所不同, 不同掺杂物质会产生光谱特征差异。 另一方面, 出于统计分析的考虑, 有目的缩小了背景噪声等异常数据干扰, 并进行了分类辨析, 在元素谱线归属的基础上进行了特征谱线提取, 实现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快速分类的目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与泥质陶相比, 羼植物陶器和羼细砂类样品, LIBS光谱特征具有良好的辨识度, 可以进行有效区分。 其他类型羼和料根据实际情况不同, 则需要配合其他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相关研究结果可对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快速鉴定和类型归属等工作, 提供了科学支持和有益借鉴。
凌家滩遗址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主成分分析 羼和料 Lingjiatan site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empe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2): 628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大连 116023
通过块状材料溶解(BMD)方法合成了形貌规整的BiVO4单晶样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联用的共焦拉曼光谱借助表面等离子增强效应从微纳尺度研究了单斜层状BiVO4{011}和{010}晶面光催化降解行为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差异, 发现在{011}晶面上光催化的降解速率常数是{010}晶面的2倍。另外, 光氧化探针辅助的单粒子荧光成像进一步佐证了该结果, 荧光探针分子在光激发下主要在{011}晶面上被氧化。
光催化 BiVO4单晶 晶面 空间分辨 SERS荧光成像 photocatalysis BiVO4 single crystal crystal facet spatial resolved SERS fluorescence imaging 
光散射学报
2016, 28(1): 1
杜静楠 1,2,*陈岳 1,2李乃胜 3明朝方 1,2[ ... ]罗武干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2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北京 100049
3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克拉克瓷”是我国明清时期销往欧洲的一种青花瓷器。 长期以来, 对于这类外销瓷器的研究始终是国际陶瓷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 2007年, “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发现和其中大批瓷器的出水, 为“克拉克瓷”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结合传统器型学方法与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探明了十件“南澳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产地, 为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
克拉克瓷 南澳Ⅰ号 瓷器产地 微量元素 X射线荧光光谱 Kraak Porcelain Nan’ao Ⅰ Provenance of Procelain Trace Element XRF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6): 174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2 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 北京100049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郑州450000
原始瓷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其产地和工艺关系到我国古代陶瓷发展模式以及商周文化面貌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采用XRF和XRD等科技手段, 对最新出土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遗址7枚原始瓷片进行了测试和产地推测。 分析结果显示, 应国墓地原始瓷瓷釉中磷含量明显偏高, 暗示其使用了草木灰作为原料。 与其他已发表的原始瓷数据相比, 应国墓地出土原始瓷瓷釉的Ca/Al和P/Al值明显不同, 暗示其配方工艺与南方产地产品有所差别。 分析结果显示, 应国墓地原始瓷产地不在南方.
原始瓷 产地分析 Proto-porcelain Provenance EDXRF EDXRF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7): 199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