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 理学院物理系,山西 太原 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 教育部新材料界面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24
合成并表征了以2-苯基吡啶为第一配体,水杨酸及其衍生物为第二配体,以铱为内核的新型配合物(ppy)2Ir(LX)(ppy=2-苯基吡啶,LX=水杨酸Sal、4甲基水杨酸MSal、4-三氟甲基水杨酸FSal)。 对其分子结构、光物理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表明,室温下在二氯甲烷溶液中(ppy)2Ir(LX)(LX= Sal,MSal,FSal)的吸收峰分别在270,370,450及484 nm附近,其中前2个吸收峰应归属于第一配体2-苯基吡啶的1π—π跃迁和水杨酸配体到2-苯基吡啶的电荷转移跃迁,在450及484 nm附近的吸收峰,应该归属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1MLCT和3MLCT)跃迁和配体3π—π跃迁的混合;其PL发射峰最大波长分别为520,522,510 nm;(ppy)2Ir(Sal)和(ppy)2Ir(MSal)的发射主要来源于三重态3MLCT的辐射跃迁,而(ppy)2Ir(FSal)的发射主要来源于水杨酸到2-苯基吡啶的电荷转移态的辐射跃迁, 也有单重态1MLCT和三重态3MLCT的辐射跃迁的贡献。 其量子效率分别为0.37,0.33,0.29,热分解温度为306-328℃。 (ppy)2Ir(LX)是一组热稳定性较好的高效有机磷光材料,可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
水杨酸 铱配合物 磷光 Salicylic acid Iridium complexes Phosphorescenc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1): 170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 理学院物理系, 山西 太原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 教育部新材料界面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山西 太原030024
利用第一性原理对由TPD+和PBD-形成的电致激基复合物(TPD+PBD-)进行基于密度泛函的能量、轨道等性质的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处离子态的TPD+ 和 PBD-更易形成处于更低能量状态的电致激基复合物。几何结构的数据分析表明:电致激基复合物(TPD+PBD-)是电子从PBD-转移至TPD+形成的电荷转移态;电致激基复合物的最低空轨道(LUMO)定域在电致激基复合物PBD- 的一侧;它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定域在电致激基复合物TPD+的一侧;且前线分子轨道无重叠。电致激基复合物的能隙为1.3 eV,与PBD 的LUMO到TPD的HOMO的能级差1.6 eV相近。在理论上说明了电致激基复合物的发光是从PBD的LUMO到TPD的HOMO的电子跃迁。
界面 电致激基复合物 模拟计算 interface electroplex simulation calculation 
发光学报
2009, 30(5): 590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山西 太原 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教育部新材料界面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山西 太原 030024
合成了高分子金属配合物聚8-羟基喹啉镓(Gaqq3)n。 利用红外吸收光谱、 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物相结构; 利用热重(TG)分析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 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 结果表明: (Gaqq3)n的热分解温度为443.6 ℃, 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Gaqq3)n的紫外吸收带位于250~500 nm, 存在较强的带尾吸收, 表明禁带中存在带隙缺陷态。 (Gaqq3)n的荧光激发带位于380~456 nm, 荧光发射峰位于568 nm, 为橙红光发射。 光学带隙2.49 eV。 与Gaq3相比, 荧光强度有所减弱, 这是由于次甲基相连的两个喹啉环的扭曲导致了(Gaqq3)n的刚性和共平面性不好; 由于分子共轭体系的增大, 使(Gaqq3)n分子的π电子更加离域化, 导致了荧光发射峰发生了红移。 (Gaqq3)n有望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光伏器件中得到应用。
聚8-羟基喹啉镓 合成 光谱特性 Polymer of tis(5 5′-methylene-bis(8-hydroxyquinoline)gallium (Gaqq Synthesis Spectral properti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5): 1358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山西太原 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教育部新材料界面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 030024
报道了一种具有交互穿插界面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organicel ectroluminescent devices),器件以双层结构ITO/NPB/Alq3/Al为基础,通过改变NPB与Alq3、Alq3与Al的界面接触形状,在这两个界面处构造了交互穿插层,从而改变了界面处的电荷分布和有机层中的电场分布,提高了阴极电子注入,平衡了空穴和电子在界面处的数量,增加了激子的形成和复合概率,减小了漏电流。与传统双层结构器件相比,交互穿插界面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启亮电压,提高了发光效率,而且随着凸凹穿插数量的增加,呈现启亮电压降低,发光效率提高的趋势,同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交互穿插界面结构器件表现出更稳定的光电性能。利用三缝模板制备的器件e,启亮电压为3V,在电流密度为54mA·cm-2下,流明效率达到最大值,较传统结构器件a提高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 交互穿插界面 驱动电压 发光效率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OELD) Interinserting interface Driving voltage Luminouseffi-cienc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12): 3232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