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二十六研究所, 重庆 400060
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二十四研究所, 重庆 400060
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装备电子系统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需求驱动下,系统级封装设计及关键工艺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突破。新型的系统封装方法可把不同功能器件集成在一起,并实现了相互间高速通讯功能。封装工艺与晶圆制造工艺的全面融合,使封装可靠性、封装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封装寄生效应得到有效抑制。文章概述了微系统封装结构及类型,阐述了高可靠晶圆级芯片封装(WLP)、倒装焊封装(BGA)、系统级封装(SIP)、三维叠层封装、TSV通孔结构的实现原理、关键工艺技术及发展趋势。
系统级封装 晶圆级封装 倒装焊BGA封装 2.5D/3D叠层封装 通孔技术 system in package (SIP) wafer level package (WLP) FC-ball grid array (FC-BGA) 2.5D / 3D stack package TSV process 
微电子学
2023, 53(1): 11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二十四研究所, 重庆 400060
介绍了一种系统级封装(SiP)的ESD保护技术。采用瞬态抑制二极管(TVS)构建合理的ESD电流泄放路径,实现了一种SiP的ESD保护电路。将片上核心芯片的抗ESD能力从HBM 2 000 V提升到8 000 V。SiP ESD保护技术相比片上ESD保护技术,抗ESD能力提升效果显著,缩短了开发周期。该技术兼容原芯片封装尺寸,可广泛应用于SiP类产品开发中。
系统级封装 瞬态抑制二极管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ESD system in package (SiP) TVS 
微电子学
2021, 51(2): 211
王栎皓 1,2,3付登源 1,2,3赵俊元 1,2,3赵松庆 4,5[ ... ]杨晋玲 1,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工程中心,北京 100049
3 传感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50
4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9
5 航空制导武器航空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09
针对半实物仿真系统的需求,基于系统级封装技术提出了一款由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激光器阵列、激光器驱动芯片、电源芯片等组成的微系统,并介绍了基于微机电系统微纳加工技术的VCSEL激光器阵列的制造工艺流程。该激光器的封装方法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高等特点,相比于其他驱动及封装方法大大提高了驱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因此在光学成像、通信、互联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实现半实物仿真中激光成像发生器奠定了基础。
激光光学 激光器阵列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系统级封装 微系统 微机电系统 微纳加工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 58(21): 211401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物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 北京 100088
2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北京100094
3 浙江大学 光与电磁波研究中心, 杭州 310058
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电子工程研究所, 四川 绵阳 621900
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强电磁脉冲多物理效应并行计算程序JEMS-CDS-System的情况,该程序采用时域有限元方法,基于JAUMIN并行自适应结构网格支撑框架研制,并行效能高,可扩展性强,且支持动态负载平衡。通过算例测试表明,该程序对于键合线的电-热-应力失效过程的最高温度与范式等效应力计算结果与COMSOL软件计算结果吻合较好;SiP功率放大模块的热-应力耦合天河2高性能计算平台并行计算结果表明,该程序在CPU1024核时,具有38.1%并行效率。
电磁脉冲效应 多物理效应 并行计算 系统级封装 electromagnetic pluses effect multi-physics effect massively parallel simulation system in package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8, 30(8): 083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四川 绵阳 621999
2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北京 100029
在现代高密度集成设计的标准下, 场路协同分析法以其高效而精准的电磁兼容 (EMC)分析能力, 广泛用于系统级封装 (SiP)技术设计中。基于网络散射参数理论, 建立场路协同分析法的等效模型, 分析其工作原理, 并以射频 SiP中放大器表贴芯片的应用为例, 从 Matlab理论计算与模型仿真的角度, 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针对大功率射频 (RF)器件集成中 EMC问题进行研究, 发现通过改变互连结构自身因素, 如改变互连线的长度、形状、间距等, 或通过改变外在因素, 如改变腔体大小、添加隔条、调节互连结构的位置等, 可改变单元结构间的耦合情况, 从而规避强耦合、自激等 EMC问题, 大幅提高系统的性能。
场路协同分析 系统级封装 电磁兼容 耦合度 field-circuit cooperated analysis System in Packag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co-infection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8, 16(2): 33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