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192
CCD损伤状态与“猫眼”回波强度和偏振度为复杂非线性关系,无法单独根据强度或偏振度数值正确评估CCD损伤与否。结合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与机器学习,利用适合非线性数据分类判别的KNN、K-SVM和PNN三种方法对CCD损伤状态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分别进行了近、远距离“猫眼”回波探测实验,以回波强度、偏振度信息和CCD实际损伤信息作为输入数据,分别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训练,对比了训练的三种方法的评估测试结果,包括评估点的错误数量、错误率及评估时间,发现室外复杂环境时通过选择最优平滑因子 $ \sigma $的PNN方法错误率最低,在考虑实际评估允许时间范围内,PNN方法最适合用于基于“猫眼”回波信息的CCD损伤状态评估应用。
损伤评估 PNN CCD “猫眼”效应 偏振特性 damage assessment PNN CCD "cat's eye" effect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3, 52(5): 20220537
华亮 1,2,*王磊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机车车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2 教育部高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1
通过激光熔覆实验、金相实验、残余应力检测及熔覆试件静拉伸实验, 研究了激光熔覆试件机械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熔覆试件重熔区有粗大的魏氏体组织产生, 熔覆过程在熔覆试件内引入残余拉应力, 熔覆试件抗拉强度相较于基体试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熔覆试件伸长率相较于基体试件而言有大幅降低, 实验结果表明熔覆试件的各类机械性能较基体材料而言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即激光熔覆后基体材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研究对此类损伤进行了定量分析, 构建了熔覆损伤定量评估模型, 为改善激光熔覆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激光熔覆 残余应力 抗拉强度 损伤评估 laser cladding residual stress tensile strength damage evaluation 
光学技术
2021, 47(4): 472
汪方斌 1,2,4,*孙凡 1,2朱达荣 1,2,4刘涛 1,2,4[ ... ]王峰 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安徽建筑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2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机械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601
3 偏振光成像探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1
4 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601
为克服红外热像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表面红外偏振热像特征的金属疲劳损伤评估方法。首先给出金属疲劳损伤评估偏振热成像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实验说明疲劳损伤过程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再基于Tsalis熵进行目标图像分割并分析其特征,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特征选择并构建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训练、验证、测试结果与实际实验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Q235平板试件的拉-拉疲劳损伤预测平均误差小于20%。
测量 自发辐射 偏振成像 红外热像法 金属疲劳损伤 损伤评估 
光学学报
2020, 40(14): 1412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7
2 31604部队, 江苏 无锡 214000
研究了1.06 μm连续激光辐照损伤CCD探测器的进程及不同损伤阶段CCD探测器成像能力的削弱程度。通过电子显微镜(SEM)扫描分析损伤机理, 结合损伤状态下的CCD图像, 解释了各损伤阶段成像质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点损伤阶段, 微透镜熔融汽化, 失去聚焦光束的能力, 使得进光量减少, 图像灰度降低, 同时汽化的微透镜冷却后附着在封装玻璃表面, 这是成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线损伤阶段, 激光对探测器多层结构有更深层次的损伤, 使得部分像元失去成像能力, 加上激光对封装玻璃的损伤, 使得CCD探测器的成像能力逐渐降低。以已有的评估方法为基础, 通过清晰度评定和形态学检测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了损伤评估模型, 对不同损伤阶段的成像能力和成像质量进行评估, 获得了损伤时间、损伤形貌、损伤阶段和探测器成像能力的对应关系。
光学器件 激光损伤 连续激光 电荷耦合器件探测器 损伤评估 
中国激光
2018, 45(9): 0901004
作者单位
摘要
福建师范大学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7
对描述激光辐照生物组织光热响应的经典生物热传递模型和生物热波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激光辐照时间接近或小于生物组织热释放时间时,基于生物热波模型的结果与经典生物热传导模型的结果差异明显,采用后者对热损伤进行评估引起的误差较大。对于生物热波模型,考察点所在深度越浅,非傅里叶导热特征越明显。比较两种生物热传导模型,第一层血液灌注率和吸收系数对辐射原点的瞬态温度分布均有影响,但不改变其热特征。
医用光学 Pennes生物热传递 非傅里叶热传导 损伤评估 生物组织 
中国激光
2009, 36(10): 2582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