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辐射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
用计算量子场论方法研究了非线性啁啾频率对势阱中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增强效应。研究了由静态势阱和动态势阱组成的组合势阱中产生的正负电子对的密度、产额和能谱等性质随着啁啾参数的变化,分析了组合势阱的频谱和瞬时束缚态。发现非线性啁啾效应对低频区域比较敏感,与固定频率情况相比可以使粒子数增加2~3倍。与组合势阱相比,非线性啁啾效应对单个振荡势阱更敏感。在低频下单个振荡的势阱中正负电子对产额可提高多个数量级。这是因为在低频下单个振荡的势阱中,主要通过量子隧穿过程产生的正负电子对数目非常低。非线性啁啾效应增加了高频场成分,提高了多光子过程和动力学辅助机制。由于高频抑制作用,所以非线性啁啾效应对高频区域粒子的增量不大,甚至会抑制正负电子对的产生。
正负电子对产生 非线性啁啾频率 计算量子场论 多光子过程 动力学辅助机制 electron-positron pair production nonlinear chirped frequency the computational quantum field theory multiphoton processes dynamically assisted mechanism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1): 012003
作者单位
摘要
1 蚌埠学院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芜湖 241000
2 蚌埠学院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常温常压下,采用波长532 nm的Nd:YAG纳秒激光器激发诱导空气中的铝合金,由高分辨率的光谱仪和ICCD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采集和实现光电转换。研究激光能量、ICCD门延迟和聚焦透镜到样品表面的距离(lens-to-sample distance,LTSD)对谱线信号强度和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固定ICCD门延迟和LTSD,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谱线强度和电子温度均增大;计算结果表明,当激光能量从20 mJ增加到160 mJ时,原子谱线Al I 396.15 nm,Mg I 518.36 nm,离子谱线Mg II 279.54 nm谱线强度相较于20 mJ分别提高了12.83,6.45,10.56倍。固定激光能量和LTSD,ICCD门延迟在100~4 000 ns范围内变化时,随着延迟的增加,谱线强度和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均呈指数形式衰减。固定ICCD门延迟和激光能量,采用焦距为75 mm的聚焦透镜,研究了LTSD对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聚焦透镜到样品的距离对等离子体的谱线强度和电子温度有较大的影响。等离子体的特征谱线强度和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分别在聚焦透镜到样品表面的距离为73 mm和79 mm处取得峰值,并在73 mm处对应最大值。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激光能量 ICCD门延迟 聚焦透镜到样品表面距离 谱线强度 电子温度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aser energy ICCD gate delay distance between focusing lens and sample surface spectral intensity electron temperature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6): 061003
王莉 1,2,*周彧 1,2宫昊 1傅院霞 1徐丽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蚌埠学院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 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 芜湖 241000
为了研究样品温度变化对激光诱导铜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影响,利用单脉冲激光诱导激发加热台上的样品形成等离子体, 改变样品温度获得相应的黄铜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了样品温度变化时特征谱线强度的变化,并在局部热 平衡(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LTE)条件下,利用Boltzman方程和Stark展宽计算并获得不同样品温度 条件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同时讨论了激光诱导金属等离子体光谱增强的原因。 实验结果表明,延迟时间相同时,样品温度越高,谱线强度越强,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越大。由此可见, 适当升高样品温度可以提高谱线强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样品温度 电子温度 电子密度 ICCD门延迟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sample temperature electron temperature electron density ICCD gate delay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20, 15(2): 110
作者单位
摘要
蚌埠学院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为了研究样品温度对激光诱导击穿Cu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影响, 以黄铜为研究对象,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波长为532 nm的Nd∶YAG纳秒脉冲激光诱导激发不同温度下的块状黄铜, 测量了Cu等离子体的特征谱线强度和信噪比; 同时在局部热平衡条件下利用Boltzmann斜线法和Stark展宽法分析计算了不同的样品温度条件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 实验结果表明, 在激光功率为60 mW时, 随着样品温度的升高, Cu的特征谱线强度和信噪比逐渐增加, 样品温度为130 ℃时达到最大值, 然后趋于饱和。 计算表明, 黄铜样品中Cu元素Cu Ⅰ 329.05 nm, Cu Ⅰ 427.51 nm, Cu Ⅰ 458.71 nm, Cu Ⅰ 510.55 nm, Cu Ⅰ 515.32 nm, Cu Ⅰ 521.82 nm, Cu Ⅰ 529.25 nm, Cu Ⅰ 578.21 nm八条谱线在130℃的相对强度相较于室温(18 ℃)下分别提高了11.55倍、 4.53倍、 4.72倍, 3.31倍、 4.47倍、 4.60倍、 4.25倍、 4.55倍, 光谱信噪比分别增大了1.35倍, 2.29倍、 1.76倍、 2.50倍、 2.45倍、 2.28倍、 2.50倍, 2.53倍。 分析认为, 升高样品温度会增大样品的烧蚀质量, 相对于温度较低状态增加了等离子体中样品粒子浓度, 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强度。 所以, 适当升高样品温度能够提高谱线强度和信噪比, 从而增强LIBS技术检测分析光谱微弱信号的测量精度, 改善痕量元素的检测灵敏度。 同时研究了改变样品温度时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趋势。 计算表明, 当样品温度从室温上升到130 ℃的过程中, 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由4 723 K上升到7 121 K时基本不再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与发射谱线强度和信噪比变化趋势一致。 分析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在升高样品温度的初始阶段, 激光烧蚀量增大, 等离子体内能增大, 从而导致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升高。 当激光烧蚀样品的量达到一定值后不再变化, 激光能量被激发溅射出来的样品蒸发物以及尘粒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 导致激光能量密度降低, 电子温度趋于饱和, 达到某种动态平衡。 选用一条Cu原子谱线(324.75 nm)的Stark展宽系数计算激光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 同时研究改变样品温度时等离子电子密度的变化趋势, 计算表明在样品温度为130 ℃时, Cu Ⅰ 324.75 nm对应的等离子电子密度相较于室温(18 ℃)条件下增大了1.74×1017 cm-3。 该变化趋势与电子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适当升高样品温度使得电子密度增大, 从而提高电子和原子的碰撞几率, 激发更多的原子, 这是增强光谱谱线强度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 升高样品温度是一种便捷的提高LIBS检测灵敏度的有效手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电子密度 电子温度 信噪比 光谱强度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Electron density Electron temperature Signal-to-noise ratio Spectral intensit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4): 1247
王莉 1,2徐丽 1,2徐卫青 1姚关心 2[ ... ]崔执凤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蚌埠学院数学与物理系, 安徽 蚌埠 233030
2 安徽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安徽 芜湖 241000
为了综合比较单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在液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效果, 利用自建的液相射流单-双脉冲LIBS技术装置, 对AlCl3水溶液中的Al元素LIBS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 实验中使用两台532 nm Nd∶YAG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 等离子体辐射信号通过光谱仪和ICCD进行采集。 实验研究了单脉冲下Al(396.15 nm)发射谱线的谱线强度随激光能量、 ICCD门延时、 门宽之间的变化关系, 获得了最优化实验参数激光能量为50 mJ, ICCD门延迟为1 200 ns, 门宽为150 ns。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实验考察了Al(369.15 nm)发射谱线的谱线强度随双脉冲之间的延时, 激光总能量, ICCD门延时的变化关系, 获得了最优化实验参数为两双脉冲之间的延时为1 000 ns, 激光总能量为50 mJ, ICCD门延时为1 100 ns。 单脉冲和双脉冲条件下获得重金属Al的LIBS检测限分别为26.79和10.80 ppm, 双脉冲LIBS技术使元素检测限下降2倍多。 实验结果表明双脉冲可以提升LIBS技术的探测灵敏度, 为LIBS技术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快速检测提供了依据。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 单-双脉冲 液体射流 检测限 SP-LIBS DP-LIBS Al Liquid jet Limit of detec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38(1): 314
作者单位
摘要
1 河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 300401
2 杭州之江开关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200
3 燕山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于当前的COB封装LED芯片, 分析了芯片的热阻模型, 推导出发光结在理想温度下工作时的基板温度。针对大功率LED存在的散热问题, 基于课题组双进双出射流冲击水冷散热系统, 设计了一种模糊控制器, 选取温度变化和温度变化率为控制输入量, 并对各控制输入量的范围设定进行了说明。根据设计的控制器进行程序编写, 下载到控制芯片中进行实际验证, 在20℃环境温度下, 芯片基板温度最终维持在35.5~36.5℃之间, 保证了灯具正常、稳定工作, 为大功率LED散热系统提供了一种控制器设计方案,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半导体器件与技术 模糊控制 射流水冷 大功率L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technology fuzzy control cooling water jet high power LED 
应用光学
2015, 36(4): 612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计量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310018
以葡萄糖为碳源,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碳量子点, 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 以葡萄糖为碳源制备的碳量子点近似球形, 大小均匀, 分散性良好, 无团聚现象。其发射波长依赖于激发波长, 在紫外灯下发出明亮的绿光。
水热法 荧光 碳量子点 hydrothermal method photoluminescence carbon dots 
发光学报
2014, 35(6): 706
王莉 1,2,*徐丽 1,2周彧 2郑贤锋 2[ ... ]崔执凤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蚌埠学院数学与物理系, 安徽 蚌埠 233030
2 安徽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安徽 芜湖 241000
利用自建的液相射流和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实验装置,测定了AlCl3水溶液和混合溶液中Al元素的单脉冲和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给出了单、双脉冲下的最优LIBS实验参数,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得到AlCl3水溶液和混合溶液中Al元素质量分数的单、双脉冲LIBS检测限分别为26.79×10-6、28.85×10-6和11.93×10-6、14.46 ×10-6,双脉冲LIBS检测灵敏度比单脉冲明显提高。
光谱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液体射流 双脉冲 检测限 
中国激光
2014, 41(4): 0415003
王莉 1,2,*李洁 1,2,3王华 1,2周禾丰 1,2[ ... ]许并社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西 太原 030024
2 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24
3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以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网络剂, 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合成了Sr2CeO4∶Dy3+荧光粉, 并表征其结构、 颗粒形貌及发光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Sr2CeO4∶Dy3+无其他杂相存在且粉末颗粒大小均匀。 其紫外-可见吸收带集中在480 nm附近; 在370 nm紫外光激发下, 其发射图谱为一多峰发射; 监测470 nm的发射峰, 所得样品的激发谱为一双峰宽谱, 峰位为292和338 nm。 同时研究了Dy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射光谱的影响, 结果显示, 随着Dy3+浓度的增大, 其黄、 蓝发射峰强度比值逐渐增大, 但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在Dy3+掺杂浓度为0.4 mol%时达到最大值。
高分子网络凝胶法 发光性能 镝离子掺杂 Polymer network gel metho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Dy3+doped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 32(9): 2492
王莉 1,2,*张广斌 3秦晓英 3梁齐 1[ ... ]王俊明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电物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中国科学院 固体物理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31
3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信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纳米Mg2Si和SiO2的混合粉体作为硅源,在较低温度自组织生长了大量绳状SiOx新奇纳米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纳米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在室温观测到了光致发光,其发光峰峰位在560 nm附近,在此基础上对该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氧化硅 纳米结构 自组织生长 发光 Si SiOx nanostructure self-assembly optical property 
发光学报
2010, 31(3): 39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