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3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1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利用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获得的600 m高广州塔上一次闪电3个回击放电过程的光谱资料,详细分析了广州塔上闪电光谱随时间的演化和随高度的变化特性,并通过对比实测的一组氮原子(NI)[856.8 nm,859.4 nm,862.9 nm]多重态的谱线强度比和理论计算值之比,验证了闪电近红外光辐射满足光学薄条件。结果表明:3个回击放电通道约在200 m以下发光较强;在回击放电初期,当向上传输的电流波还未到达通道顶部时,底部通道径向辐射光谱由较强的离子线和较弱的中性原子线组成,而通道顶部径向辐射光谱主要取决于下行先导,由较弱的离子线和较强的中性原子线组成;当回击电流波向上传输到通道顶部后,整个通道径向辐射出很强的离子线和很强的中性原子线,且离子线总强度和原子线总强度均随通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回击放电70 μs以后,200 m以上通道离子线总强度和原子线总强度随通道高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此观测结果也直接证实了闪电放电通道由一个辐射离子线的高温核心和一个辐射中性原子线温度相对较低的外围电晕组成。
光谱学 可见光谱 近红外光谱 广州塔闪电 放电通道 光学薄 
光学学报
2023, 43(12): 1230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4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3 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4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70
连续电流是闪电放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物理过程, 它是指雷暴云局部电荷中心在回击之后沿原通道对地的持续放电过程。 在连续电流阶段, 原本发光微弱的通道其亮度有时会突然增强, 这种现象被称为叠加了M分量, 自20世纪连续电流被发现以来,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观测研究。 目前主要是利用电磁学和光学的观测手段揭示其放电和发光的宏观特征, 利用光谱观测对其通道内部微观的发光信息和物理特性等的研究还很缺乏。 如关于连续电流阶段放电通道内的温度特性参数目前鲜有报道, 而温度是研究闪电连续电流放电通道物理特性所必需的基本参量, 也是预防连续电流引起的雷电灾害事故所关心的参数。 依据由无狭缝高速光谱仪观测的一次云对地闪电首次回击后叠加三个M分量的连续电流过程的光谱资料, 分析了整个放电过程中光谱的演化特征, 计算了连续电流放电过程电流核心通道和外围电晕通道的温度, 研究了两者随通道高度的变化特性。 结果表明, 在初始回击阶段, 通道的光辐射主要是激发能较高的一次电离的氮离子辐射, 在之后连续电流阶段, 通道的光辐射则主要是激发能较低的中性氮、 氧原子辐射。 离子线辐射在回击初期时最强, 氢Hα线和红外波段的中性原子线在M1时最强, 连续谱在M2时最强。 近红外波段的四条线OⅠ 777.4, NⅠ 746.8, 821.6和868.3 nm在整个放电过程都可以被观测到。 在连续电流阶段, 电流核心通道温度为42 060~43 940 K, 比相应回击核心通道温度高6 020~7 900 K; 外围电晕通道温度为16 170~20 500 K; 通道核心温度和电晕温度均随时间变化不大; 通道核心温度随通道上升呈减小趋势, 而外围电晕温度随通道上升呈增大趋势。
闪电连续电流 光谱 电流核心通道 电晕通道 温度 Continuing current Spectrum Current-carrying channel Corona sheath Temperatur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7): 2069
作者单位
摘要
中间层与低热层区域(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MLT)处于中性大气与电离层大气之间的过渡区域, 也是中高层大气中一个重要的耦合区域。 基于自主研发的中间层顶气辉光谱光度计(mesopause airglow spectral photometer, MASP), 对其探测转动温度的反演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 MASP的整个探测系统包括光阑、 消色差双胶合透镜、 窄带干涉滤光片、 镜头、 制冷CCD探测器, 元件之间通过黑色氧化铝套筒连接, 利用金属支架和精密的卡环将套筒和CCD探测器固定在面包板上。 外壳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并配有低功率半导体TEC空调, 保证恒温在(23±0.5) ℃。 MASP的视场角为±13.6°, 探测高度为94 km左右, 观测视角投影在该高度上的天顶方向的区域直径约为44 km, 探测目标为该区域内厚度约为3~6 km气辉层的平均温度。 基于仪器的光学原理、 气辉O2(0-1)带的光谱特征以及标定后各项仪器参数, 构建了正演模型, 并从正演图像中计算出了合成光谱。 给出了反演算法的详细流程, 包括暗噪声、 宇宙射线、 月光图像和连续光谱背景杂散光的剔除方法, 同时提供了实际观测合成光谱的计算方法, 温度反演流程及其误差的评估。 2018年9月开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场平台进行连续观测, 目前已经获得多组高质量的数据。 文中的观测实例展示了2次完整夜间的观测个例, 以及2018年10月间13组有效数据的平均值, 其整体变化趋势显示观测温度分布在170~220 K之间, 误差范围在±1.8~±4.3 K之间。 通过与MSISE00经验模型的数据进行对比, 温度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从而验证了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MASP结构紧凑, 性能稳定, 后期易于维护, 适用于多台站组网观测。
光谱光度计 转动温度 气辉 反演 Spectrum photometer Rotational temperature Airglow Inversion algorithm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10): 3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4
2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70
闪电放电通道的电阻及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对雷电灾害研究以及防护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放电通道的热力学特性与其等离子体辐射光谱密切相关。 利用无狭缝摄谱仪获得的两次云对地多回击闪电放电的等离子体辐射光谱, 依据谱线波长、 强度等信息, 结合同步地面电场变化资料, 应用空气等离子体传输理论, 计算了闪电回击放电通道的电导率、 峰值电流、 核心通道半径, 进而得到了闪电回击等离子体通道单位长度的电阻、 峰值电流时的热功率及在回击初始前5 μs内通道储存的热能。 并与常规金属导体进行比较, 分析了闪电回击放电在峰值电流时等离子体通道的热功率与电阻、 电流平方之间的相关性关系。 结果表明: 利用光谱研究得到的闪电放电通道的电阻为0.04~8.41 Ω·m-1、 峰值电流时的热功率为0.88×108~2.20×108 W·m-1、 回击初始前5 μs内通道储存的热能为1.47×102~3.66×102 J·m-1, 以上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利用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相比, 在合理的范围内; 与常规金属导体相比, 闪电回击放电等离子体通道在峰值电流时的热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但与电流的平方呈指数减小的关系; 由于闪电等离子体通道的电阻与温度的3/2次方成反比, 通常回击放电通道中峰值电流越大, 通道温度越高, 而电阻会迅速降低, 因此热功率也会急剧减小。 此结论进一步验证了采用欧姆加热方法加热等离子体的致命缺点。
闪电回击通道, 电阻, 热功率, 热能 Channel of lightning return stroke Resistance Thermal power Heat energ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 39(12): 3718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兰州 730000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雷电物理与防护实验室,北京 100081
2005年夏季在山东滨州进行了以人工引发雷电为主的综合观测实验,在负电场环境下,成功引发雷电5次,其中传统引发方式3次,空中引发方式2次.详细分析了双向先导小回击过程和箭式先导回击过程的垂直电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次空中引发雷电的双向先导发展过程在地面60 m处产生的电场变化为4.70~14.60 kV/m,呈负向变化;在550 m处为0.11~0.16 kV/m,呈正向变化.利用60 m处的先导电场变化,估算双向先导电荷线密度分布的斜率为(1.2~3.8)×10-7 C·m-2.箭式先导回击电场变化波形呈不对称V形,V形的底部对应先导的结束和回击的开始.60和550 m处的箭式先导电场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7 80和1.20 kV·m-1.随水平距离的增加,箭式先导电场以水平距离的-1.18次方衰减.
引发雷电 先导 闪击 电场变化 雷电防护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12): 200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