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理论上4氢-吡喃-4-硫酮的激发态特征用量子化学方法以及二维实空间分析法和三维立体实空间分析法加以研究.理论上的结果揭示1(n→π*)和1Ag-(π→π*)激发态是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激发态,而1Bu+(π→π*)激发态是离域激发态.它们的跃迁偶极矩的强度和方向用三维密度跃迁(TD)加以解释,用三维电荷密度差(CDD)观察分子间电荷转移(ICT)的激发态特征或局部激发态特征.用二维实空间分析法研究电子.空穴相关性,离域化和激子的尺寸.
量子化学 激发态特征 密度跃迁 电荷密度差 密度泛函理论 quantum chemistry excited state properties transition density (TD) charge difference densities (CD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8, 25(2): 433
作者单位
摘要
1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2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110036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Π(v=0)~e3∑-(v=1)与He1,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Π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v=8-bΠ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interference effect on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in Na2(A1
转动传能 碰撞诱导量子干涉 干涉角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8, 25(2): 344
作者单位
摘要
1 赤峰学院物理系,赤峰,024000
2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
4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科学部,阜新,123000
1995年沙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测到了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测量到了决定跃迁截面幅值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同时,孙等在理论上计算了COA1Ⅱ(v=0)~e3∑-(v=1)与He,Ne以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体系的积分干涉角,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然而,以前的研究都局限在碰撞伴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结构的粒子,但是在碰撞过程中相互碰撞的两个粒都有内部角动量,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又对反应速率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反应势垒的高度,因此这种近似忽略了碰撞伴原子对整个碰撞体系得影响.基于这种考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理论上研究AB(1∑,J)+C(slj)→AB(1∑,J')+C(slj')的碰撞诱导的电子态和转动态的能量传递,应用一级含时波恩近似、各向异性L-J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迹近似,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讨论和比较了在近共振电子态和非共振电子态两种情况下的振动传能的跃迁几率.
量子干涉 转动传能 近共振电子态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7, 24(5): 1081
作者单位
摘要
1 赤峰学院物理系,赤峰,024000
2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
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静态池实验观察到了碰撞量子干涉效应(CQI),并且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信息,实验就必须要采用分子束实验进行.本文理论上采用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应用含时微扰理论的一级波恩近似,假想在分子束实验的条件下,建立在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中碰撞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理论上推导出微分干涉角具体表达式,通过计算定性地讨论了微分干涉角随着碰撞参数、速率等的变化趋势,同时初步探讨了实验的正确观测途径,得出了采用分子束进行实验观测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进行分子束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实验的进行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微分干涉角 量子干涉 转动传能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angle collisonal quantum interference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7, 24(3): 500
作者单位
摘要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本文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对AB(1∑,J)+C(S1l1i1)→AB(1∑,J')+C(S1l1j1')+C(S2l2j2')的转动传能量子干涉进行研究,提出了理论模型,此模型对理解争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舍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推导出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并讨论完全干涉的情况,得到影响几率比的因素.
量子干涉 转动传能 干涉角 electronic quantum interference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interference angle.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7, 24(5): 921
作者单位
摘要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在我们以前的理论研究中,给出了AB(1∏,
J)+C(sli)→AB(1∏, J′)+C(slj′)碰撞诱导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AB(1∏,
J)+C(s1l1j1)→AB(1∏, J′)+C(s1l1j1′)+C(s2l2j2′)的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电子量子干涉,以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为基础,考虑各项异性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给出了其理论模型.得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对完全干涉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决定几率比的因素,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电子量子干涉 转动传能 干涉角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6, 23(3): 559
作者单位
摘要
辽宁大学物理系,沈阳,110036
沙国河等人在CO(A1∏(v=0)~e3∑-(v=1))体系与He, Ne 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干涉效应,并测量了干涉度.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与转动量子数以及能量间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考虑长程相互作用势,应用一级玻恩近似和直线轨迹近似,分别计算了CO(A1∏(v=0)~e3∑-(v=1))体系和He, Ne,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不同转动量子数以及不同能量间隔下的干涉角,得到了干涉角随转动量子数和能量间隔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设计、分析这种类型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碰撞诱导转动传能 干涉角 转动量子数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Interference angle Rotational quantum number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 22(4): 617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