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江苏海洋大学理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 江苏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3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 北京 102488
4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能源动力研究中心, 北京 100190
燃油发动机的尾气成分检测对于发动机的状态判断、 环境污染监测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选择以95号汽油为燃料的除草机的发动机作为实验样机, 将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直接吹向拉曼积分球光谱仪信号采集焦点, 利用拉曼积分球光谱仪较高的气体检测限和定性、 定量检测所有分子类气体的特点, 对尾气中的气体分子成分进行检测。 探测到尾气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N2、 O2、 CO2、 CO、 未燃烧的汽油等。 以氮气振动(2 331 cm-1)的拉曼特征峰强度作为标准, 对O2(1 553 cm-1)、 CO2(1 285和1 388 cm-1)、 CO(2 144 cm-1)、 未燃烧的汽油(2 894 cm-1)的拉曼光谱强度进行归一化处理, 获得其相对拉曼特征峰强度。 对比发现, 空气和汽油挥发混合气的光谱中均未出现CO的特征峰, 汽油挥发混合气中的O2、 CO2含量与空气相比也没有明显变化, 而CO2费米共振峰1 388和1 285 cm-1拉曼特征峰的相对强度比发生变化。 除草机工作状态分为怠速、 一档和二档, 处于工作状态时, 尾气成分中的O2含量均比空气中含量低, 可以定量分析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消耗的O2量。 而燃油发动机从怠速加速到一档和二档的过程中, 尾气中O2含量相对增加。 这是由于发动机档位的提升伴随着空气的进气量增大, 则参与发动机燃烧的氧气比例相对减少。 与此同时, 尾气中CO2含量相比于空气中的含量急剧增加, 说明燃油发动机工作过程会产生大量的CO2, 且随着档位的提升, 发动机的动力增加, 尾气中CO2比例也逐渐增高。 CO2作为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尾气中CO的含量与尾气中汽油的含量成正相关, 说明燃烧不充分的时候, 汽油剩余较多, CO作为不充分燃烧的产物, 其含量也会增加。 随着发动机档位的增加, N2特征峰的绝对强度降低, 这是因为发动机尾气温度升高, 造成氮气的斯托克斯散射强度降低。 利用拉曼积分球光谱仪对不同状态下发动机尾气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 并初步建立发动机状态与气体浓度变化的关系。 对拉曼积分球技术应用于燃油发动机尾气检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验证了其可行性。
发动机尾气 拉曼积分球 光谱仪 原位检测 Engine exhaust Raman integrating sphere Spectrometer In situ detec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10): 3310
作者单位
摘要
郑州大学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1
聚合物制品在使用过程中, 人们最关心的是它的使用失效条件, 失效的重要体现就是材料的屈服。 目前为止, 人们普遍利用位错理论来解释聚合物材料的屈服现象, 该理论关注的是晶体的取向和破坏现象, 而忽略了晶体的形变和受力情况。 事实上, 晶体的取向和破坏只是屈服的结果, 晶体承受应力的能力才是屈服的直接原因。 因此, 从晶体的受力和非均匀形变入手研究了聚合物制品的屈服行为, 期望为理解聚合物材料的失效行为提供新思路。 这里选取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等规聚丙烯(iPP)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将iPP熔体在不同温度下等温结晶制备出具有不同片晶厚度iPP样品, 利用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光谱原位监测了拉伸过程中iPP样品的晶体破坏和晶体取向过程。 首次利用“覆盖法”对二维X射线衍射图进行了处理, 原位观察了(110)晶面在拉伸过程中的2θ角的变化, 区分出了两个方向上(平行于拉伸方向和垂直于拉伸方向)晶体形变的非均一性。 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片晶厚度的iPP晶体, 在单轴拉伸过程中, 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和形变均是不同的, 即晶体的非均一形变是一种普遍现象; 晶体的破坏和取向总是同时发生, 都是从屈服点位置处开始, 这和片晶厚度无关; 而晶体破坏时对应的临界应力和晶体厚度有关, 片晶越厚, 晶体越稳定, 需要的临界应力就越大。 以上结果表明, 原位X射线衍射光谱技术可以实时观测晶体结构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从而将晶体结构演化和宏观力学性能直接关联。
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光谱 等规聚丙烯 原位检测 单轴拉伸 晶体形变 Two-dimensional WAXD measurements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In-situ detection Uniaxial stretching Crystal deform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5): 1426
朱鑫琦 1,2张佩 1谢胜 3吴淑军 3[ ... ]黄惠杰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上海 2018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4 上海镭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1899
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81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正在严重威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荧光探针检测技术因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势,已成为检测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常用方法之一。受限于光源和光学系统的体积与成本等因素,现有重金属荧光检测装置无法满足现场原位检测需求。本文研制了一种地下水重金属荧光原位检测装置,其光学探头以紫外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采用共聚焦光路设计,荧光收集角范围可达102°,外径不超过60 mm,实现了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同时,以商用化台式荧光分光光度计作为参照设备,搭载相同的二价汞离子(Hg2+)荧光探针,开展了对比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装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线性响应特性,相关系数R2为0.989,检测限可达到1.47×10-9,各项性能参数不亚于台式荧光分光光度计。
光学仪器 地下水原位检测 荧光光谱 重金属检测 紫外发光二极管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3, 60(21): 213000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海洋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青岛 266100
为实现海水吸光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测量,设计了适用于海洋拖曳观测系统的原位吸光度传感器。传感器可实现多波段吸光度同步探测,选取LED和光电二极管分别作为光源和探测器,通过多通道并排排列的光机结构布局方式及高集成电路优化等实现传感器的小型化及低功耗设计;使用窄带光学滤光片及数字锁相处理算法实现明场环境下的海水吸光度原位探测。实验证明该吸光度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小体积、抗环境干扰能力强、功耗低、稳定等优点,传感器精度优于0.000 1 AU。该吸光度传感器可通过设计不同路径长度的吸收池来适应复杂的水域环境,也可在近岸海域搭载船只通过走航式实现连续探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吸光度传感器 高精度 原位探测 拖曳观测 数字锁相 Absorbance sensors High precision In situ detection Towing observation Digital phase locking 
光子学报
2023, 52(4): 0401001
杨金强 1,2,3杨瑞芳 2,3,*赵南京 2,3,**殷高方 2,3[ ... ]刘文清 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3 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4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石油烃类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会随着时间逐步迁移到土壤深层。传统的土壤石油烃检测方法因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及时快速地检测深层土壤中的石油烃质量分数。为快速检测深层土壤中的石油烃类污染物,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诱导荧光的石油烃原位检测技术,利用280 nm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激发光源、光电倍增管(PMT)作为信号检测器完成对土壤中石油烃质量分数的探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土壤类型(红壤、黄壤、黑土和湖底淤泥土)中各类机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和空压机油)的定量检测,检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RE)小于10.00%,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4.00%,土壤中各类石油烃的检出限均小于136 mg/kg,完成单个样本测量仅需2.0 s。
测量 土壤 石油烃 紫外诱导荧光 光电倍增管 原位检测 
光学学报
2023, 43(6): 0612009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具有提高油中溶解糠醛原位检测极限的可行。本文在镀金膜的氧化铟锡玻璃表面吸附碳纳米管修饰的类花形银纳米颗粒作为SERS基底,并实现了不同浓度油中溶解糠醛高灵敏原位检测。研究表明,具有电磁增强效应的纳米银花与CNTs相结合而成的粗糙三维纳米结构所具有的结构间隙能有效增强拉曼信号,同时CNTs的大比表面积和强吸附能力促使基底表面形成更多的“热点”。对于变压器油中糠醛的检测下限可达7 mg/L,不同基底位置处的特征峰相对标准偏差为3.01%,本文所制备的基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一致性,在原位检测变压器油中痕量老化特征物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变压器油 糠醛 表面增强 碳纳米管 原位检测 Dissolved furfural Transformer oil Surface enhancement Carbon nanotubes In situ detection 
光子学报
2022, 51(9): 093000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第一研究所, 四川省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工程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05
对辐照前后核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表征是实现核动力反应堆内燃料性能可靠预测的基础之一。拉曼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分子振动、转动方面的信息获知物质的分子形态及物相结构变化, 因其具有微量、无损、原位、高效等优点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 被广泛应用于核燃料的表征中。本文简要概述了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从腐蚀分析、辐照损伤分析、温度监测及高放射性样品封装等4个方面介绍了近十几年来拉曼光谱技术在核燃料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指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并针对核燃料分析, 从联用技术、数据库建立等方面对未来拉曼光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拉曼光谱 核燃料 微观分析 原位检测 辐射屏蔽 Raman spectroscopy Nuclear fuels Micro-analysis In situ detection Radiation barrier 
光散射学报
2022, 34(1): 8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地外生命原位探测具有重要的科研与人文价值,未来探测任务中木卫二等海洋世界正逐渐成为新的兴趣目标。结合数字全息技术的深海微生物原位探测场景,提出了其在地外生命原位探测场景的应用设想。调研了用于地外生命探测的数字全息技术研究进展,总结了Serabyn团队提出的“共模”与无透镜数字全息显微成像两种技术方案。用于地外生命探测的数字全息技术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对低温、低细胞浓度海洋环境下的生命探测是地外行星生命探测的基础,侧面验证了所提设想的可行性。数字全息技术是实现地外生命探测的理想方案,对地球海洋环境微生物观测的全息技术进行优化可为未来地外行星生命探测任务奠定基础。
数字全息 海洋原位探测 地外生命探测 微生物探测 digital holography marine in-situ detection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tection microbial detec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21, 29(12): 2774
作者单位
摘要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 201306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和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食源性致病菌种类繁多, 常规检测方法复杂耗时要求高,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精确的致病菌检测技术。 在传统红外光谱检测致病菌的流程中, 如经典的溴化钾压片法, 除了压片本身的操作之外通常还需对样品进行冷冻干燥(约需2 d)等耗时前处理过程, 因而不利于高通量快速检测。 本研究利用硒化锌薄膜法, 在硒化锌窗片上直接滴加菌液、 低温(48 ℃)烘干后进行原位检测, 无需漫长的冻干处理, 整个检测过程在50 min之内。 同时, 检测所需样品量少(10 μL)无需研磨等物理破坏性的制样过程, 避免了常规溴化钾压片法中研磨颗粒粗细、 制片厚薄误差及易碎片、 吸潮等的不利影响。 四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DH5α; 沙门氏菌CMCC 50041; 霍乱弧菌SH04; 金黄色葡萄球菌SH10)的硒化锌薄膜法与溴化钾压片法红外谱图对比分析表明: 在相同的峰值检测阈值下(透过率大于0.05%),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获得的二阶导数图谱在900~1 500 cm-1范围内可被识别的特征峰个数比溴化钾压片法明显增多(硒化锌薄膜法共计81个, 溴化钾压片法共计58个), 特征峰在多个位置强度显著增加(1 119, 1 085和915 cm-1等), 且可将溴化钾压片法中较宽的单峰或不明显的双峰显示为较明显的双峰(大肠杆菌DH5α: 1 441, 1 391和1 219 cm-1等; 沙门氏菌CMCC 50041: 1 490, 1 219和1 025 cm-1; 霍乱弧菌SH04: 1 441和1 219 cm-1; 金黄色葡萄球菌SH10: 1 491, 1 397和1 219 cm-1), 说明硒化锌薄膜法可以提高图谱分辨率及信噪比。 基于硒化锌薄膜法的原位红外光谱法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整体快速高通量检测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食源性致病菌 红外光谱 样品前处理 原位检测 硒化锌薄膜法 Foodborne pathogens Infrared spectroscopy Sample pretreatment In-situ detection ZnSe film transmission method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2): 419
作者单位
摘要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绝缘缺陷引发的放电会导致SF6分解, 分解产生的低氟硫化物与设备内的微量H2O和O2反应生成具有腐蚀性的物质, 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因此, 研究SF6分解机理对GIS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部分分解物在采样过程中发生转化, 因此, 实现SF6分解物的原位检测对于研究SF6分解机理是十分必要的。 采用飞秒激光引导高压放电实现了高压放电空间和时间的精确控制, 并利用飞秒激光引导高压放电产生的空间分辨光谱实现了SF6分解物的原位测量。 首先研究证明了飞秒激光不会引起SF6的分解; 其次, 利用飞秒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通道实现了放电空间和时间的精确控制; 最后, 发现分解物中包含由于高能电子碰撞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大量S和F的离子和原子。 研究证明了基于飞秒激光引导高压放电可以实现SF6分解物的原位检测, 为开展高压放电下SF6分解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飞秒激光引导高压放电 原位检测 空间分辨光谱 Femtosecond laser-guided high-voltage discharge In-situ detection Spatially resolved spectrum SF6 SF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2): 41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