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强 1,2,3,4,*代伟 2陈修平 2徐红星 2,3,4
作者单位
摘要
1 湖北江城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205
2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3 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4 武汉大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光热电效应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型的光电探测机制,具有可零偏压工作、宽谱响应、不受带隙限制的优点,在红外和太赫兹波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材料中热载流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室温长波探测需求的增加,光热电效应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一系列新材料和新型器件设计方法。在近年来已发表的光热电效应综述文章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光热电效应的机理、仿真、材料相关参数测量方法、器件设计,以及探测性能近三年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能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探测器 热电效应 热载流子 塞贝克效应 多物理场模型 
中国激光
2023, 50(1): 0113004
杨露寒 1,2张家振 2徐煌 2周洁 2,3[ ... ]陈刚 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
3 上海师范大学 数理学院,上海  200234
光电探测器在遥感、夜视、侦察、医学成像、环境保护和化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光电探测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直接影响着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近年来碳纳米管由其所具有的独特光学和电学性能迅速成长为光电探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虽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单根碳纳米管的光电响应机理研究,但由于未来应用场景中必然是以碳纳米管薄膜为基础的,因而围绕制备大面积、高密度、高取向、高均匀度碳纳米管薄膜,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光电探测器件成为了近期碳纳米管光电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近年来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在光电探测器件应用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分别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讨论,并展望了碳纳米管薄膜光电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有序阵列薄膜 光电探测器 光伏效应 热电效应 carbon nanotube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film photodetector photovoltaic effect 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1, 40(4): 439
作者单位
摘要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4
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薄膜光电器件, 在偏压和激光器照射条件下可产生净光电流。分别研究了偏置电压、激光功率、照射位置对净光电流的影响。实验表明, 激光照射薄膜中点, 净光电流随着偏压的增大而增大, 随激光功率的增大而趋于饱和, 偏压为0.2 V, 激光功率为22.7 mW时, 净光电流达到0.24 μA;无偏压, 激光照射薄膜不同位置时, 净光电流值关于器件中心对称分布, 照射两端点输出最大光电流, 照射中点输出趋于“0”。经分析, 在偏压和激光照射薄膜中心位置的条件下, 器件因内光电效应可产生净光电流;在无偏压和激光照射的条件下, 因光热电效应可产生净光电流, 并建立了温度模型, 根据单壁碳纳米管的热电势特性推导出了净光电流与光照位置的关系, 其符合实验结果;内光电和光热电效应是光电流产生、变化的原因, 在偏压和激光照射的一般条件下, 净光电流应是两种效应的叠加结果。器件所具有的光电特性使其在光伏器件、光传感器有应用的潜力。
单壁碳纳米管 光电器件 内光电效应 热电效应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hotoelectric device Internal photoelectric effect 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35(1): 272
作者单位
摘要
山西运城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基于无偏压光伏光折变晶体, 理论研究了热电效应和光伏效应共同作用下的稳态空间孤子对.从非相干耦合波方程出发,推导了热电光伏孤子对的数值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了各类孤子对的强度包络.结果表明:在自散焦光伏光折变晶体中,当正的热电场远大于光伏场时,亮-亮孤子对可以存在;当暗-暗或者灰-灰孤子对存在时,负的热电场可以增强自散焦效应,进而减小孤子的半峰全宽.各类孤子对的半峰全宽可以通过改变热电场的大小而加以操控.此外,非相干耦合热电光伏孤子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分别退化成热电孤子对或者光伏孤子对.借助晶体的热电效应,可以使光折变晶体LiNbO3从自散焦转变成自聚焦,从而灵活控制晶体中孤子对的特性.
非线性光学 光折变空间光孤子 热电效应 光伏效应 孤子对 Nonlinear optics Photorefractive spatial soliton Pyroelectric effect Photovoltaic effect Soliton pairs 
光子学报
2014, 43(3): 0319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 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基于CO2 在4.26 μm处的特征吸收,采用抽取式密闭小型怀特池以及热电传感器, 设计了一种微型CO2 气体检测系统,并进行了实际测量,反演了CO2 浓度,相关性达到0.99973, 最低检测CO2 浓度为1 ppm。此系统结构简单,运行稳定,避免了光学轮盘调制方式的复杂结构, 减小了开放式结构对探测器带来的不稳定影响。
光谱学 热电效应 微型系统 CO2 检测 spectroscopy thermoelectric effect micro system carbon dioxide detection 
量子电子学报
2011, 28(6): 726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流体物理研究所, 四川 绵阳 621900
针对斜入射脉冲X射线与金属的几种可能相互作用机制, 设计了实验布局, 测量了斜入射X射线在金属靶上产生的脉冲电流, 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 当X射线入射强度低于105 W/cm2时, 以光电效应为主,高于此值时, 以热电效应为主导。这表明, X射线加载强度较弱时, 电子表现出个体行为,而增大X射线入射强度, 电子表现出弱关联集体行为。由此可以预测, 超强X射线辐照下, 金属表面将出现宏观尺度的电荷密度调制, 在退激发过程中, 这种调制状态可能以较高的效率辐射定向的微波电磁脉冲。
X射线 光电效应 热电效应 电荷密度调制 电磁脉冲 X-ray photoelectric effect thermoelectric effect charge density modulation electromagnetic pulse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2): 3025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
以“阳”加速器(1 MA,80 ns)驱动的Z箍缩等离子体为X射线源研究X射线加载下金属表面出现的电荷分离现象,Z箍缩负载为16根直径5 μm的钨丝组成的丝阵,丝阵半径3 mm。强度107 W/cm2、半高宽30 ns的软X射线脉冲通过直径5 mm的限光孔辐照半径30 mm、厚3 mm的铜盘中心,在金属表面产生了脉宽相近,幅值kV的电势。测量了该电势沿金属表面的分布,观测到微弱的调制现象。电势的极性表明电子主要沿金属表面运动而不是垂直表面运动,这表明热电效应是造成电荷分离的主要机制。入射X射线强度较弱时,电子的个体行为--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占主导;当入射强度较大时,弱关联的集体行为--热效应占主导;进一步增大入射X射线强度将出现强关联的集体行为--电荷密度调制状态。
X射线 电荷分离 热电效应 Z箍缩 X-ray charge separation thermoelectric effect Z-pinch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3): 679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