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长春大学 理学院,长春 130022
为更好地解决少模光纤在传输中由于模式耦合过强而导致的信号串扰问题,对弱耦合光子晶体光纤中的线偏振(LP)模式以及矢量模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传输20种矢量模的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通过有限元法模拟光纤参数对相邻LP模式间最小有效折射率差的影响,优化结构参数,使光纤支持稳定传输6种LP模式并满足弱耦合要求。最后分析了不同模式的有效模场面积、弯曲损耗。结果表明:各模式之间的最小有效折射率差达到1.12×10−4,表明模式间的串扰可忽略。基模有效模场面积达到了1040 μm2,且其相应的非线性系数低至1.07×10−10。此外,在弯曲半径为38 mm时,各模式弯曲损耗最大仅为5.65×10−8 dB/km。与主流的单模光纤及少模单包层相比,该结构具有大模场面积,低模间串扰及更强的抗弯曲能力,丰富了空分复用技术的开发思路。在大数据、虚拟现实、网络传输容量等新兴业务以及光纤传感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方案。
光子晶体光纤 弱耦合少模 空分复用技术 大模场面积 抗弯曲 photonic crystal fiber weakly coupled few mode 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echnology large mode field area bending resistance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12): 12100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四川轻化工大学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宜宾 644000
2 四川轻化工大学 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宜宾 644000
中子探测中,由于存在非弹性散射和慢中子捕获等作用,形成了n/γ混合辐射场,增加了中子探测的复杂性。有机闪烁体因其闪烁效率高、衰减时间短、探测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中子探测。脉冲形状甄别是根据有机闪烁体中粒子衰减时间不同引起的脉冲形状差异来甄别n/γ的关键技术。传统脉冲形状甄别方法包括时域和频域甄别方法;近年来,各种机器学习技术也相继应用于n/γ甄别,并取得较好效果。为了更好地使用有机闪烁体和n/γ甄别方法进行中子探测,我们从有机闪烁体的发光机理、脉冲形状甄别原理、有机闪烁体类型及n/γ甄别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综述,并总结了有机闪烁体和n/γ甄别方法的各种性能评价指标。最后,对有机闪烁体和n/γ甄别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中子探测 有机闪烁体 脉冲形状甄别 机器学习 品质因数 Neutron detection Organic scintillators PSD Machine learning (ML) Figure of merit (FOM) 
核技术
2023, 46(6): 060401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针对共光路系统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问题,以温度-光学变形特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综合传热的主镜组件分区域热控方法。建立了主镜组件的传热模型并分析了典型热控工况下的温度分布特性;对不同材质的主镜进行了热仿真,以热光学试验结果修正模型,使主镜温度场的仿真与实测结果绝对偏差小于1.4 ℃,同时确定了主镜组件的温度梯度控制阈值;采用分区传热策略,使主镜组件达到高温升水平、低温度梯度的热控目标。以某主镜组件为对象进行了仿真与试验:当主镜平均温升达到16 ℃以上时,镜体轴向温度梯度≤2.5 ℃,径向与周向温度梯度≤2.4 ℃,主镜面形变化量小于0.005 λ,该结果可为共光路系统的整体热控方案设计提供优化思路。
共光路系统 主反射镜 温度梯度 热控 common optical path system primary mirror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rmal control 
应用光学
2023, 44(3): 500
作者单位
摘要
在光学加工领域,采用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对误差频谱方面信息进行表征,但是功率谱密度是表面误差统计信息,不如峰谷值 (peak-valley,PV)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直观。为了分析功率谱密度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该文从PSD定义出发,分析了随机面形轮廓不同参数对光学PSD的影响规律,总结了PSD控制的要点,在平面玻璃上对数控抛光典型路径下加工的PSD曲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SD与随机轮廓幅值、频率分布有关,相位对它几乎无影响;在RMS接近情况下,PSD线性拟合斜率和RMS Slope随随机轮廓的自相关长度增加而下降;短程加工路径相较于长程有序路径能够有效抑制PSD曲线峰值,使得光学元件符合频谱抑制要求。
应用光学
2022, 43(4): 772
作者单位
摘要
衍射光学元件较球面、非球面光学元件在校正色差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尤其是在红外光学领域,应用衍射光学元件可进一步增加光学系统的设计自由度。随着红外光学市场的进一步增大,常规的衍射光学金刚石车削技术难以满足大规模需求,精密模压技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模具设计是实现精密模压的重点,为了缩减模具设计周期,该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模具进行预先设计及补偿,并试加工。采用单站式精密模压机对设计的模具进行了精密模压试验。模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工艺参数,能够实现衍射光学元件面形精度PV达到0.56 μm,位置误差<0.011 mm,环带高度误差<0.12 μm,验证了仿真预先补偿在衍射光学模具设计中的有效性。
应用光学
2022, 43(4): 760
作者单位
摘要
1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为解决光电跟踪仪跟踪精度测量过程中光束大范围指向的模拟问题,设计了一种大口径、高精度二维快速控制反射镜(fast steering mirror, FSM)。采用微晶材料设计了长、短轴分别为230 mm和160 mm的椭圆形平面反射镜,面形精度优于λ/30。采用音圈电机驱动,通过柔性支撑铰链设计及DSP嵌入式控制系统,运动行程达到±30 mrad,运动控制精度达到5 μrad,运动控制线性度优于±0.20%,角分辨率优于1 μrad。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对入射光束圆形轨迹运动、直线轨迹运动、随机运动等形式的运动模拟。最后,对设计指标进行实际测试,可以满足跟踪精度光束动态模拟的测试需求。
应用光学
2022, 43(4): 661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针对铜/不锈钢异种材料激光焊接过程中的物理性能差异较大、冶金相容性较差等问题,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结合拉伸、硬度等试验研究了不同光束偏移量对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在金属蒸发作用力及马兰戈尼对流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呈半沙漏状形貌;光束偏向铜侧时,焊缝由于液相分离导致富铁相弥散分布,造成焊缝成分和硬度分布不均匀,熔覆金属中铜的含量较多使得接头强度较低;光束偏向钢侧时焊缝组织为奥氏体和富铜相,焊接接头的强度较高,抗拉强度最高可达240 MPa,与铜母材相当;当光束偏移量为-0.4 mm时,可得到综合性能最优的焊接接头。
激光技术 激光焊接 铜/钢复合结构 光束偏移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2, 59(13): 1316001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近年来,磁流变抛光作为一种确定性加工方法已成为获得高精度非球面的重要手段。作者以回转对称二次抛物面为例,分析了磁流变抛光中使用抛光轮校正工件位置的理论方法,并通过实验在Φ230 mm熔石英样件上验证对刀理论,分别在X方向和Y方向以少于3次的调整次数校正工件位置,实现了X方向、Y方向偏置量均低于0.009 mm;采用磁流变抛光技术对工件进行了修形实验验证,加工后面形精度RMS由λ/7收敛至λ/40。实验结果表明:作者提出的非球面工件位置对刀校正方法简单、可靠,能够很好地对工件进行精确定位,利于高精度非球面磁流变抛光加工。
非球面 磁流变抛光 对刀校正 面形精度 aspheric surface magneto-rheological polishing tooling calibration surface shape accuracy 
应用光学
2022, 43(3): 518
张云龙 1,2孙树峰 1,2,*王茜 1,2张丰云 1,2[ ... ]刘世光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青岛理工大学激光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520
2 山东省激光绿色高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520
激光加工凭借加工精度高、效率高、无污染、应用材料范围广的独特优势,成为加工微孔的首选,尤其是在高质量微孔的加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介绍了激光加工微孔的优势及研究意义,总结了激光加工微孔的质量特征(如深径比、锥度、圆度、重铸层等),综述了激光加工微孔质量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打孔方式、激光工艺参数(如脉冲宽度、波长、重复频率等)和加工环境(如真空、气体、液体等)三个因素对激光加工微孔质量的影响及其造成影响的原因,并对激光加工微孔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总结。
激光技术 激光加工 微孔质量 工艺参数 打孔方式 加工环境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 58(19): 1900002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衍射光学元件以其优异的光学性能,能够调制出理想的波面,较球面、非球面光学系统在校正色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衍射光学元件的加工难点在于其加工精度不仅要求非球面基底的面形满足精度要求,还需要衍射结构的相位突变点及高度满足要求。由于其面形非连续性,存在相位突变点,传统的检测方式难于满足要求。对轮廓仪检测误差来源进行分析,结合检测数据分析加工误差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并将该方法获得的误差数据应用于零件加工,实现口径120 mm衍射面加工面形误差为0.539 μm。
衍射光学元件 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面形检测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OE) data processing error analysis profile detection 
应用光学
2018, 39(3): 35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