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绿色化学的要求, 更多科研工作者们致力于绿色环保的低共熔溶剂(DES)研究上。 氯化胆碱类DES具有无毒无污染且容易制备的特性, 已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 以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 ChCl)和丙三醇(Glycerine, Gly)形成的DES为研究对象。 对比ChCl, Gly和ChCl/Gly的红外光谱图, 发现NC4和O—H发生了红移以及特征峰的合并和消失, 这些都表明ChCl/Gly通过N—H+Ch…Cl-和Cl-…H—OGly的方式形成DES。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DES变化情况, 以温度为外扰测试25~135 ℃下ChCl/Gly的红外光谱数据, 对比这些数据发现不同温度下NC4和O—H光谱峰的强度、 宽度和位置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但是这些特征峰都是宽峰具有重叠现象, 很难通过一维光谱分析, 采用二维红外光谱(2D-IR)可以对复杂溶液体系进行更好的图谱分析, 探究其形成机理和分子间结构。 对ChCl/Gly中NC4和O—H特征峰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进行2D-IR分析, 获得动态变化顺序, 推测溶液中不同的分子团簇。 研究发现25~65 ℃时O—H在3 539、 3 400、 3 380和3 177 cm-1有四个自动峰, NC4也出现不同的自动峰, 这些峰可归属于ChCl/Gly、 ChCl/(Gly)2、 ChCl/(Gly)3; 在65~105 ℃时O—H在3 539、 3 400和3 380 cm-1有三个自动峰, NC4有相应的变化, 这些峰可归属于ChCl/Gly和ChCl/(Gly)2; 在105~135 ℃时O—H只在3 380 cm-1有一个强自动峰, NC4也只出现一个自动峰, 可归属于ChCl/Gly。 通过2D-IR分析得出随温度上升溶液中分子团簇解离成更稳定的结构,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和探究不同团簇分子间Cl-作为桥梁形成N—H+Ch…Cl-和Cl-…H—OGly具体连接方式。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1G++(2d, p)理论水平上进行构型几何优化, 计算出相关的热力学数据, 证实了ChCl/Gly中不同分子团簇存在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2D-IR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 能够很好地用于分析DES中不同分子团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较好地解决了一维红外光谱在温度外扰下难以分析重叠峰和宽峰的问题。
低共熔溶剂 二维红外光谱 氢键 密度泛函理论 Deep eutectic solvent Two-dimensional infrared spectroscopy Hydrogen bo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10): 3047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金德润滑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 蚌埠 233400
3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脂肪酸由于成本低、 相变潜热大、 热稳定性好的特点, 在有机固-液相变材料中应用较多。 对脂肪酸进行热分析一般采用热重法(TG)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得到材料宏观上的热力学性质, 但难以对其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 二维红外光谱(2D-IR)在温度扰动的作用下, 样品的光谱信号将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通过数学处理能够发现样品在相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以肉豆蔻酸为例,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在4 000~400 cm-1和30~100 ℃温度范围内对肉豆蔻酸进行一系列红外光谱实验。 采用二维移动窗口(MW2D)红外光谱技术, 对肉豆蔻酸中的C=O和O—H键进行分析, 发现MW2D测出的肉豆蔻酸熔点与传统的DSC测出的基本一致, 且两种化学键显示的热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对光谱数据进行2D-IR分析, 结果表明, 由于分辨率的提高, 一维光谱中单一的重叠吸收峰对应着二维光谱中的多个吸收峰, 根据2D-IR的理论知识, 推测可能存在二聚体肉豆蔻酸构型向单聚体肉豆蔻酸构型转变的情况。 从峰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中发现, 升温时C=O键和O—H键存在三个变化过程, 达到相变温度之前, C=O吸收峰强度基本不变, O—H吸收峰强度逐渐下降, 说明O—H键偶极矩的变化比C=O键更易受温度影响; 相变过程中, 两者吸收峰强度都显著减弱且O—H吸收峰强度下降幅度更大; 达到相变温度之后, 可能因O—H形成的分子间氢键, 受热导致由强变弱, O—H上的电子云移向C=O, 导致C=O吸收峰强度增大、 O—H吸收峰强度减小。 同时,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 对二维红外光谱的推论进行理论验证, 可知存在二聚体肉豆蔻酸向单聚体肉豆蔻酸的转化过程。
肉豆蔻酸 二维红外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Myristic acid Two-dimensional infrared spectru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42(9): 2763
作者单位
摘要
溶液的光谱研究一直受到化学工作者的关注, 但大多研究是以一维光谱技术为主, 存在分辨率低, 误差较大, 重叠峰难以分辨等诸多弊端, 无法清晰地给出需要的信息。 二维光谱通过对外部扰动下的动态光谱进行相关分析计算, 从而得到光谱强度的整体变化信息, 显著提高一维光谱的分辨率以及重叠峰的分离度。 在判断特定外扰下不同官能团的响应次序以及研究分子间、 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优势。 采用二维相关拉曼光谱和理论计算相结合, 对溶液内微观团簇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 利用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目标溶液(纯DMF与0.84 mol·L-1的CuCl2/DMF溶液)进行了升温实验。 结果发现在C—N键伸缩振动谱带范围内, 由于CuCl2的加入, 特征峰强度整体大幅下降, 峰宽变大, 在1 115 cm-1有新峰产生, 随温度升高, 伸缩振动峰强度逐渐下降, 峰形变缓。 为了获得C—N键振动内各特征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采用移动窗口二维拉曼(MW2D Raman)光谱技术, 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溶液内不同类别的微观团簇对温度的敏锐程度不同, 随温度升高,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转化, 且变化速度不同。 为了获取溶液内各微观团簇运动的实质, 以温度为外扰, 采用二维拉曼(2D Raman)光谱对目标溶液进行分析, 通过对二维光谱中特征峰进行归属和变化次序判断, 发现金属Cu2+的加入, 使得溶液体系变得更加复杂, 除存在原溶剂内所含的团簇构型, 还存在与Cu2+发生溶剂化的团簇构型,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转化。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团簇构型进行结构优化和热力学计算, 结果证实了Cu2+与DMF存在相互作用, 且由此产生的团簇构型[Cu(DMF)n]2+(n=1~6)的稳定性随n的增大逐渐变差, 进一步验证了二维相关光谱分析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密度泛函理论 二维拉曼光谱 移动窗口二维光谱 溶剂化作用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wo-dimensional Raman spectroscopy Moving-window two-dimensional Raman spectroscopy Solv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1): 177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对溶液的研究, 尤其是金属离子在双溶剂溶液中的研究是化学化工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溶液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一维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等进行分析, 但其分辨率低, 误差较大, 谱峰重叠严重, 难以对复杂的体系进行研究。 采用二维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以实现对溶液内团簇的准确分析。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温度为外扰条件, 在4 000~400 cm-1范围内分别对双溶剂DMSO-H2O和Li+/(DMSO-H2O)溶液体系进行红外光谱实验。 对所得数据进行归一化等处理, 获得SO双键的一维红外光谱图, 发现水的加入使DMSO的SO红外光谱发生了红移,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SO红外振动强度逐渐增加, Li+加入使得SO双键强度整体下降, 其谱峰重叠严重, 难以分析。 利用二维红外光谱对溶液中团簇内分子SO双键的类型、 动态变化、 变化顺序以及锂离子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 获得其变化规律, 解决了一维红外光谱存在的问题。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团簇结构进行优化和分析, 证明二维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现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相互印证, 拓宽二维红外光谱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领域。 实验以温度为扰动, 针对DMSO-H2O和Li+/(DMSO-H2O)溶液中团簇内分子SO双键的变化, 运用二维红外光谱探讨溶液中微团簇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 温度扰动时, 溶液的二维同步红外光谱中, 在1 010, 1 045, 990和1 020 cm-1附近有四个自动峰, 说明溶液中团簇内存在甲基的振动, DMSO·H2O、 单体以及二聚体DMSO分子团簇的振动; 二维异步红外光谱中, 发现1 010 cm-1的DMSO·H2O较先变化, 说明该团簇对温度扰动更加敏锐。 结果表明,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二维红外光谱分析能较好地了解溶液中团簇的存在形式及温度扰动对它们的影响与变化规律, 实现了一维光谱中由于峰的重叠或变化不明显等对化学信号的提取。
二维红外光谱 双溶剂 密度泛函理论 溶剂化作用 Two-dimensional infrared spectroscopy Binary solution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olv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 40(5): 1436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采用质谱、 拉曼光谱及理论计算对[M(H2O)n]+(M=Li, K)水合团簇进行了研究。 质谱分析[M(H2O)n]+(M=Li, K)水合团簇的离子峰, 推测其水溶液中最大水化数为12和13。 采用拉曼光谱对浓度梯度相同的LiCl和KCl水溶液进行了讨论与比较, Li+和K+的水化作用导致~3 208 cm-1水结构拉曼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LiCl和KCl溶液的浓度分别在0~2.0和0~2.5 mol·L-1范围内, 水化作用呈线性增强, 浓度大于2.0和2.5 mol·L-1时, 偏离线性关系, 出现缔合。 理论计算[M(H2O)n]+水合团簇结构和理论拉曼光谱表明, Li+, K+分别在n>4和n>6开始第二水化层, O—H伸缩振动频率发生了蓝移, 氢键结构遭到了破坏, 与实验结果一致。
质谱 拉曼光谱 水化作用 水合团簇 Mass spectra Raman spectra Hydration Hydrated cluster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38(4): 11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对LaCl3溶液拉曼和荧光光谱及其变化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 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光谱信息。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 在6-31G(d, p)+Def2-SV(p)基组水平上计算了氯化镧溶液中的微团簇结构, 结果表明微团簇分子趋向于形成9配位结构, 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理论拉曼光谱与实验光谱相比基本一致, 随着LaCl3的加入溶液拉曼光谱在300~600 cm-1范围内峰的强度稍微增大, 原因可能为La—O振动与水中O—H的面内、 面外摇摆峰叠加形成的; 在3 000~4 000 cm-1范围内, 氯化镧溶液与水相比峰形变窄, 可能是由于在溶液中原有的水团簇结构破坏后形成的镧水合物中O—H的伸缩振动导致。 荧光发射光谱在350 nm处出现明显的新峰, 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从络合物角度实现了对氯化镧溶液的定量分析; 同样的基组水平上计算了团簇的荧光发射中心,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理论计算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实现了对实验光谱中新峰的指认与归属。
拉曼光谱 荧光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前线轨道 Raman spectra Fluorescence spectrum DFT Frontier orbita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2): 51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通过荧光光谱实验和理论计算对金属离子在乙醇溶液中的微团簇结构进行了研究。 荧光光谱实验发现在275~330 nm范围存在较强的乙醇分子荧光峰, 当加入盐离子(Zn2+)后该处荧光强度逐渐变弱, 说明盐的加入对乙醇体系的荧光效率产生了影响, 破坏了原有乙醇分子之间的作用, 使得其刚性结构发生改变, 荧光效率降低, 同时Zn2+与乙醇分子通过溶剂化作用形成了新的微团簇, 在350~380 nm之间出现了新峰。 通过对团簇结构[Zn-(H2O)n]2+(n=1~3)进行优化比较, 得到了相对精确及运算成本较低的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并应用于Zn2+在乙醇溶液中团簇结构计算。 结果表明体系的第一溶剂化层存在着n=1~6的微团簇分子, 且最多为6。 比较理论计算荧光光谱与实验荧光光谱, 进一步说明了Zn2+与乙醇形成了新的微团簇及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溶剂化 密度泛函 团簇分子 Solvation DFT Clusters of molecular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8): 2527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