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飞行器光学成像监视与测量技术研究室,西安 710119
针对航测相机对地摆扫成像过程中的动态像移问题,采用两镜望远系统的矢量像差理论,将次镜作为像移补偿元件,通过次镜多维运动实现航测相机的综合像移补偿。次镜在对像移进行补偿的过程中会发生偏心和倾斜,导致次镜离轴,影响成像质量,因此,建立了失调折反光学系统成像模型,研究次镜像差场偏移矢量与次镜失调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次镜多维运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为验证次镜多维运动的像移补偿能力,搭建实验平台对该航测相机进行了实验室内以及外场成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像移补偿技术的航测相机动态分辨率可达74 lp/mm,且像移补偿精度优于0.5个像素,达到设计预期。
航测相机 像移补偿技术 光机系统 次镜失调 矢量像差理论 Aerial mapping camera Image motion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Optical-mechanical system Secondary mirror misalignment Vector aberration theory 
光子学报
2024, 53(2): 0222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
4 西安中科飞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17
针对航空光电遥感器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会产生离焦这一问题,采用移动镜组方式进行调焦,以保证其成像质量。该调焦机构采用消间隙丝杠螺母副作为传动机构,采用六个精密轴承及弹性预紧组件作为导向机构,同时采用一对电涡流传感器及一个菱形被检测件作为测位移传感器,在有限包络尺寸下最大程度保证其调焦精度。从传动误差和传感器组件误差两方面对调焦机构进行精度分析,并且搭建实验平台对其进行了传动定位精度实验和晃动精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调焦机构的传动定位精度在±6 μm以内,晃动精度在±4″以内,满足光学系统提出的调焦精度设计要求。
航空光电遥感器 调焦机构 消间隙丝杠螺母副 电涡流传感器 aerial photoelectric remote sensor focusing mechanism anti-backlash screw nut pair eddy current sensor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51(10): 20211122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
为了满足低照度环境下航空影像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对一种低照度宽幅成像系统进行了研究。基于相机摆扫成像的工作模式,明确了采用大相对孔径低畸变的光学系统,配合真空制冷的低噪声高灵敏度CMOS探测器成像,并通过高速振镜进行扫描像移补偿的技术路线。详细阐述了相机机械构型的设计思路,总结了一套可工程应用的低照度成像能力计算方法。研究了振镜补偿像移的基本原理,并对相机主体框架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依据该设计和研究结果,完成了低照度宽幅航空相机的加工装配。该相机具有0.1 m (航高1 km)地面像元分辨率, 成像照度适应范围为10~100000 lx,并且在速高比≤0.04时,可实现3倍航高的大收容宽度。系统的成像质量优良,实测镜头在77 lp/mm时,中心视场传递函数大于0.45。实验室和外场飞行试验所获取的图像清晰,对比度和分辨率高,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同时,该相机实际包络尺寸为190 mm×140 mm×140 mm,质量仅为2800 g,具有轻小型的特点。
航空相机 低照度 仿真分析 宽幅 成像 aerial camera low-light simulation analysis wide view imaging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50(12): 20210312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科学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陕西西安710119
为了满足光电搜索跟踪瞄准装置电视探测系统对光轴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对一种采用旋转式切换机构的三视场电视探测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系统指标的分析,选定了切入切出式视场切换的光学系统方案,明确了采用旋转式切换机构的结构形式。基于该思路设计了精密旋转轴系、强力钕磁铁以及高弹力的柱塞限位机构和具有自锁特点的蜗轮蜗杆驱动机构,给出了限位机构和驱动机构的选型计算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利用经纬仪配合十字分划板工装的光轴一致性装调方法。通过该设计和装调流程,最终实现了高稳定性的三视场电视探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中视场光轴稳定性不超过8″,三个视场的光轴一致性均在1个像元尺寸内,满足指标要求。实验室和外景试验效果表明,系统各个视场成像质量优良,探测距离远,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探测系统 三视场 光轴稳定性 旋转切换 成像 detection system three fields of view optical axis stability rotary switch imaging 
光学 精密工程
2021, 29(7): 1559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建立了不同类型衍射元件对衍射效率的影响模型,比较了单层衍射元件、谐衍射元件和双层衍射元件之间衍射效率的差异,重点分析在红外双波段光学系统中应用双层衍射元件的突出优势,计算不同材料组合情况下双层元件的平均衍射效率,以此为基础设计一款适合于高空机载平台的折衍混合红外双波段双视场光学系统。大视场对应的地物分辨率为1.5 m@16 km,长焦、短焦分别为960 mm和480 mm,通过切换反射镜改变光路来实现变焦功能,保证变焦过程中系统的光轴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在−40~60 ℃的大温差环境下,系统的MTF曲线平滑且接近衍射极限,RMS半径位于艾里斑半径以内,二元衍射面的最小特征尺寸为6.9 μm,设计结果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光学设计 衍射效率 红外双波段 变焦系统 optical design diffraction efficiency infrared double band zoom system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 49(10): 20200036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
针对复杂环境下远距离点目标弱目标探测的需求,设计了红外双波段双视场成像告警系统。为提高其目标探测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该系统采用高阶非球面,减少系统镜片数量,提高系统 透过率,同时校正轴上、轴外像差及高级像差,提高系统成像质量;采用光学被动消热差方式,实现了光学系统-40~60 ℃的无热化设计。采用旋转电磁铁为驱动元件,实现了80 ms大/小视场切换 速度以确保目标在视场切换过程中不丢失。采用电限位、机械限位以及磁力锁紧机构作为限位组件,实现了大/小视场切换后光轴晃动小于两个像素的稳定精度。设计结果表明,该红外成像告警系 统光机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成像质量好,满足目标探测要求,在红外成像告警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光学设计 双波段系统 双视场系统 旋转电磁铁驱动 光轴精度 optical design dual-band system dual-FOV system rotary electromagnet drive optical axis accuracy 
光学 精密工程
2020, 28(6): 128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为实现对拍摄区域目标准确与快速的定位, 提出一种针对仅依靠宽幅面阵航空相机进行无源目标定位的定位算法.利用与相机刚性连接的定位定向系统测量相机曝光时刻的位置与姿态信息, 恢复摄影光束的空间位置.选取适当的物方坐标系, 通过坐标变换建立共线方程, 利用单幅相片辅以地面高程信息求解目标的大地坐标信息.分别采用全微分法与蒙特卡洛法建立误差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采用某相机挂飞数据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在飞行高度为5 000 m时, 定位精度可以达到30 m以内, 精度指标满足工程需要.
航空相机 定位定向系统 无源目标定位 坐标变换 误差分析 Aerial camera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 Passive target location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Error analysis 
光子学报
2018, 47(4): 0412001
史魁 1,*杨洪涛 1,2陈卫宁 1范哲源 1,2[ ... ]武登山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 71011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在极端低温情况下, 为保证高空相机镜头光学系统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结合被动热控和主动热控进行相机光机系统的热设计.以聚酰亚胺为隔热材料进行被动热控, 增大相机内部与外界的热阻, 减弱外界低温环境对镜头温度的影响.采用电加热膜加热对相机镜头进行主动热控, 在WorkBench有限元软件中建立镜头和窗口组件的传热模型, 分析载荷构成, 加载加热功率载荷、热对流载荷和热辐射载荷, 进行稳态热分析.结果表明, 在六个加热区, 当加热功率分别为12、17、22、17、10、13 W时, 相机光学系统的温度控制在18℃~22℃范围内, 满足热控设计要求.
热设计 被动热控制 主动热控制 电加热膜 稳态热分析 Thermal design Passive thermal control Active thermal control Electric heating film Steady-state thermal analysis 
光子学报
2015, 44(5): 0522005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