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内江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900
介绍了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正电子的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简要回顾了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正电子的发现过程及激光-等离子体作用产生正电子的三种物理机制;详细地叙述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正电子的两类典型实验方式(即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及相关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正电子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从现有研究进展来看,目前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所获结论差异较大,还需要从激光设备、实验方案设计以及理论和模拟研究方面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激光-等离子体 正电子产生 量子电动力学效应 laser-plasmas positron generatio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effect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7): 072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华大学 核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2 国防科技大学 理学院,长沙 410073
3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与天文学院,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4 上海交通大学,IFSA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240
极端超短超强激光脉冲的诞生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推进到由辐射阻尼效应和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占主导的高度非线性物理范畴。强场QED效应蕴含了丰富的物理过程包括辐射阻尼、高能伽马辐射、正负电子对产生、QED级联、真空极化等,是高能量密度物理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QED级联是解释致密天体辐射和伽马射线暴形成的重要物理机制,其产生的稠密正电子源在高能物理、材料无损探测、癌症诊断等领域亦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介绍了QED级联过程及其理论模型,讨论了固体靶中的QED级联发展及其诱导的非线性物理效应,并回顾了固体靶中稠密正电子产生的主要研究成果。
强场量子电动力学效应 超强激光与固体靶作用 级联发展 稠密正电子产生 分析模型 strong-field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effects the interaction of ultra-intense laser and solid target the development of cascade dense positron generation analytical model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1): 012004
作者单位
摘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自1986年光镊技术被发现以来, 光的力学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了光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于传统的显微镜构造的光镊平台, 基于环形芯光纤的光镊为更多维的粒子操纵提供了方便, 并能使得显微系统与操纵系统分开来。光镊能实现对粒子的捕获, 但如果要进一步地对粒子的姿态进行操纵, 就需要基于多芯光纤的光学微光手, 而如果想要将捕获粒子发射出去, 就需要基于同轴双波导光纤的光枪。介绍了基于不同种类光纤的光镊、光手和光枪的设计以及它们对粒子的操控效果。
光的力学效应 环形光纤光镊 光学微光手 光枪 mechanical effect of light optical tweezers based on ring-shaped fiber optical micro-light hand optical gun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20, 18(2): 1
作者单位
摘要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激光冲击强化利用离子体力学效应在金属表面形成较深的残余压应力层,细化表层晶粒,大幅度提高金属抗疲劳、抗磨损和抗腐蚀等机械性能。目前现有实验手段很难获取超高应变速率下塑性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本文采用LAMMPS 软件对在2×107 s-1应变率,15 ns的加载时间,300 K 温度下的多晶铜塑性变形行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超高应变速率力学效应下多晶铜塑性变形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超高应变率下力学效应作用下,形变孪晶是中层错能金属亚微米晶粒细化的主要变形方式。
激光技术 超高应变率 力学效应 塑性变形 分子动力学 多晶铜 
中国激光
2015, 42(7): 0703005
王玉恒 1,2,*赵学庆 1,2谭晓莉 1,2刘峰 1,2丁升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24
2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24
为了探索不同脉冲束辐照热-力学效应的相似性关系,同时为实验室开展激光模拟X射线热力学效应研究提供参考,分析了脉冲紫外激光(0.308 μm)和X射线辐照Al靶喷射冲量的异同性。首先,对二者辐照热-力学效应机理的异同性进行了比较;其次,理论和实验研究了两种脉冲束辐照Al靶引起的喷射冲量,对较低能注量(小于100 J/cm2)条件下两种脉冲束产生喷射冲量的大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能量密度条件下(小于100 J/cm2)由于没有等离子体屏蔽现象,两种脉冲束辐照靶材产生喷射冲量的机理近似。相同能注量条件下,激光与X射线辐照Al靶产生的喷射冲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均小于102。两种脉冲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脉冲紫外激光 X射线 铝靶 热-力学效应 喷射冲量 异同性 pulsed ultraviolet laser X-ray Al target thermo-mechanical effect blow-off impulse similarity and distinction 
光学 精密工程
2011, 19(2): 463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江苏 南京 210016
针对激光在中性盐溶液中对靶材的力学效应问题,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测振原理,通过对悬臂梁不锈钢靶材振动测试与分析,得到毫秒级可见波长532nm、红外波长1064nm脉冲激光在中性盐溶液中对不锈钢靶材的冲击力。结果表明:中性盐溶液中的不锈钢靶材在激光作用下受到的冲击力达到10MPa数量级;红外激光对靶材的作用力随溶液中激光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绿光激光对靶材的作用力在传输距离20mm内基本不变。
激光技术 力学效应 中性盐溶液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laser technology mechanical effect neutral solution piezoelectric accelerometer 
应用激光
2009, 29(4): 309
作者单位
摘要
1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
2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610041
先进燃料D-3He聚变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在本底等离子体中慢化时间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能量平衡和高能离子压强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高能带电粒子与本底等离子体的离子相互作用的库仑对数量子力学效应明显.应使用高能带电粒子库仑对数力学效应来研究聚变产生的高能端部粒子慢化过程;能量大于等于25Z2iZ2tAt keV的高能粒子与本底等离子体中离子的相互作用库仑对数最好也使用量子截断.
高能带电粒子 库仑对数 量子力学效应 慢化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7): 1226
作者单位
摘要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210094
利用脉冲Nd:YAG激光作用在铝、铜靶上,研究了不同入射激光能量下冲量耦合系数和离焦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率密度情况下冲量耦合系数和光斑直径的关系.实验表明铝靶在入射激光脉冲能量由75.8 mJ增加到382.3 mJ时,冲量耦合系数峰值对应的最佳离焦量由-10 mm处远离焦点向透镜方向移到-18 mm,而对应的激光功率密度仅由2.0×109 W/cm2增加到3.9×109 W/cm2;铜靶实验规律和铝靶类似.等离子体屏蔽的吸收作用导致了冲量耦合系数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铝靶在入射激光功率密度由0.7×109 W/cm2增大到1.0×1010 W/cm2时,冲量耦合系数随光斑直径增大而增大,对应变化斜率由5.2×10-5 N·s/(mm·J)增大到49.2×10-5 N·s/(mm·J),表明了稀疏波对冲量耦合系数的削弱作用随入射激光功率密度增加而增加,随光斑直径增大而减小.
等离子体屏蔽 稀疏波 冲量耦合系数 力学效应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4): 585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4
2 西安交通大学 电气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给出用"闪光二号"加速器高功率离子束轰击19F靶产生6~7MeV准单能脉冲γ射线的实验结果;提出采用离子束传输法分离和降低轫致辐射干扰的方法,利用闪烁体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测出质子传输不同距离后轰击C2F4靶产生的6~7MeV准单能脉冲γ射线信号以及相比轫致辐射的延迟时间;介绍了模拟材料的软X射线的热-力学效应等方面的高功率离子束的应用,给出一些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
高功率离子束 准单能脉冲γ射线 热-力学效应 强脉冲中子 状态方程 冲击波 表面改性 High power ion beam Quasi-monoenergetic pulsed γ-rays Thermal-mechanical effects Pulsed neutrons Equation of state Shock-wave Surface modifica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5): 497
作者单位
摘要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子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报道了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对高钡玻璃微球荧光光谱的影响,利用Mie散射的共振峰位计算公式,对测量的光谱进行了分析,估算了自发辐射速率的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增强因子,实验证实其增强幅度超过676倍.
微球 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 结构共振 microsphere cavity QED effect structure resonance 
量子电子学报
2001, 18(3): 207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