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7, 16 (4): 209, 网络出版: 2009-04-22  

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An Intravital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Method for PDT Research: Its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北京市,100853
摘要
目的 改进活体微循环观测方法,建立更适合光动力学研究的微循环观察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模型,通过微循环血流流态、红细胞流柱宽度和血流流速三种指标评价该方法是否适合于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的研究,并通过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学-微循环损伤效应予以验证.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光敏剂HpD组、HpD-PDT组.每组Wistar大鼠10只.结果 实验观察120 min,活体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组血流流态正常,未见明显红细胞聚集、微血栓形成等改变,红细胞流柱宽度百分率未见明显下降(P>0.05),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减慢(P>0.05).单纯激光组和单纯光敏剂组对微循环无明显影响,与观察的活体肠系膜微循环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单纯激光组P>0.05;单纯光敏剂组P>0.05).在观察光动力学效应的HpD-PDT组,可见明确的光动力学损失效应,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大鼠肠系膜-活体微循环观察技术,方法可行,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微循环正常的结构和循环动态,实现对微循环光动力学损伤效应的动态观察.
Abstract
参考文献

[1] 顾瑛,李峻亨.KTP/532激光用于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3,2:154-158.

[2] 顾瑛,李峻亨,单焕炎,等.铜蒸气激光用于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50例疗效分析[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4,3:215-217.

[3] 田牛.微循环方法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1-233.

[4] 田牛.微循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00.

[5] 田牛.微循环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310-352.

[6] 田牛.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202-210.

[7] 唐元升.人体医学参数概念[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63-297.

[8] 王鸿儒.血液循环力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94-293.

张丽, 刘凡光, 顾瑛, 杨淑兰, 曾晶, 韩丽娜. 光动力学-微循环效应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评价[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7, 16(4): 209. 张丽, 刘凡光, 顾瑛, 杨淑兰, 曾晶, 韩丽娜. An Intravital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Method for PDT Research: Its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 Medicine & Surgery, 2007, 16(4): 209.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