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健魁 1,2黄元申 1,2,3,*倪争技 1,2,3徐邦联 1,2张大伟 1,2,3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理工大学 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0093
2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3
3 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3
高衍射效率的凸面闪耀光栅是高光谱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核心分光元件,其制作方法包括机械刻划法、电子束直写法、X射线光刻法、全息离子束刻蚀法等,其中全息离子束刻蚀法因为具备良好的各向异性,不受尺寸与曲面形状限制,杂散光低,完全没有鬼线,制造时间短等优点成为现今光栅制造领域常用方法之一。传统全息离子束刻蚀凸面光栅时基底的弯曲会导致槽形闪耀角的不一致性,并且在制作小闪耀角凸面光栅时基底表面会有部分区域无法被刻蚀和槽形曲面不连续的现象,而摆动刻蚀凸面闪耀光栅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对全息离子束刻蚀方法制作凸面闪耀光栅多方面进行了综述。
凸面光栅 全息离子束刻蚀 闪耀角 convex grating holographic ion beam etching blazed angle 
光学仪器
2021, 43(3): 86
黄元申 1,2,3,*过军军 1,2盛斌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 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中心,上海 200093
3 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3
基于标量理论研究了不同槽形角,不同刻线密度的透射式闪耀光栅对使用波段的影响,推导了闪耀透射光栅的衍射光能量分布规律。分析证明了透射闪耀光栅在衍射能量最强方向上衍射光的衍射角与入射光的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满足Snell定律。给出了入射角、衍射角与槽形角之间的关系式,研究了不同刻线密度和槽形角条件下衍射光能量分布的规律。对闪耀透射光栅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已有闪耀透射光栅测量的结果与理论计算数据相吻合。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可调谐闪耀透射光栅,应用研究的理论公式测量了该闪耀透射光栅在拉伸与自由状态下的闪耀波长和光栅刻线密度,结果显示其波长测量误差在5 nm以内。拟合了光栅的等效槽形,验证了实时监测PDMS光栅槽形和刻线密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透射光栅 闪耀光栅 衍射效率 闪耀角 闪耀波长 transmission grating blazed grating diffraction efficiency blazed angle blazed wavelength 
光学 精密工程
2017, 25(12): 3012
李晓莹 1,2,*吴焱 1,2虞益挺 1,2刁金帅 1,2闫治晚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西北工业大学 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2
2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省微纳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2
基于体硅微加工技术,设计了一种闪耀角可调的微型可编程光栅,对该光栅进行优化设计,并理论计算不同闪耀角、入射角条件下相对光强分布,采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不同入射参量下远场相对光强分布.结果表明:设计的可编程光栅有效反射面积占光栅总面积的83.63%,比表面微加工技术设计的光栅提高8%以上,最大工作闪耀角为6.84°;当532 nm波长垂直入射时,0~10°闪耀角调制范围内最大衍射效率为96.67%.
微型可编程光栅 闪耀角可调 硅微加工 微机电系统 衍射效率 Micro programmable gratigns Tunable blazed angle Silicon micromachinin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Diffraction 
光子学报
2016, 45(4): 0405002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北工业大学微/纳米系统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72
在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基础上, 采用两层多晶硅表面微加工工艺,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微型可编程光栅, 利用静电驱动方式实现对光栅闪耀角的动态控制。该微型可编程光栅具有结构简单、大闪耀角可调等特点。通过对样件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 得到光栅的下拉电压在110~115 V范围、回复电压在74~65 V范围、谐振频率约78 kHz、调节时间约12 μs, 其最大可工作闪耀角超过5 °, 测量结果与仿真基本吻合。同时探讨了该微型可编程光栅作为光开关应用的可能性, 并针对现有样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意见。
微机电系统 微型可编程光栅 表面微加工 闪耀角 光开关 
中国激光
2008, 35(s2): 229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北工业大学微/纳米系统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72
作为一项重要的光学性能, 微型可编程光栅的最大闪耀角决定了其可用光谱波段。提出了两种微型可编程光栅最大闪耀角的实验测量方法, 同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光学系统验证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结果比较吻合, 相对误差均小于3.5%。结合实验现象, 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释放孔对衍射结果的影响, 为提高微型可编程光栅的光学性能提供了技术参考。
微机电系统 微型可编程光栅 优化分析 最大闪耀角 
中国激光
2008, 35(s2): 211
作者单位
摘要
西北工业大学微/纳米系统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72
在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基础上, 采用两层多晶硅表面微加工工艺, 设计并加工制作了一种闪耀角可调式的微型可编程光栅。介绍了微型可编程光栅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特点, 针对其最主要的一个光学参量——最大闪耀角, 根据设计的光栅结构尺寸进行了理论计算, 并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结合Matlab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并搭建了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光学实验系统, 对最大闪耀角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表明, 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以及实际测量的最大闪耀角非常吻合, 制作的微型可编程光栅的最大闪耀角超过5°。
微机电系统 微型可编程光栅 闪耀角 表面微加工工艺 
光学学报
2008, 28(11): 2220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