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209
2 中国科学院光场调控科学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209
针对现有多波段成像系统体积大、功耗高和集成化设计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传感器的三波段共口径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首先,在光学系统的光阑处设计1×2多波段透镜阵列,把可见光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同时成像在一个像平面上,并把两个波段中心波长的成像位置偏差控制在一个像元内以实现双波段融合成像。然后,针对双波段成像衍射极限不同的问题,提出分通道透镜阵列的离轴偏移量和通光口径大小联合优化方法,并采用双电动光阑高速控制三个成像通道的切换速度。最后,设计了一个基于单传感器的焦距为30 mm,工作波段分别为480~900 nm、900~1700 nm和480~1700 nm的三波段共口径光学系统。设计及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成像质量好、结构紧凑、无运动光学元件、成像波段切换速度快等优点。
单传感器 透镜阵列 多波段成像系统 光学设计 single sensor lens array multi-band imaging system optical design 
中国光学
2024, 17(2): 382
相恒阳 1,*王益飞 1于鹏 2张坤 1[ ... ]曾海波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4
2 广西大学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量子点作为一种理想的发光材料,一直以来引起了科学家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生物成像、照明、显示等领域的发展。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磷化铟量子点(InP QDs)作为镉基量子点的最好替代者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InP QDs具有与镉基量子点相媲美的发光和光电性质;另一方面,其发光光谱范围可覆盖整个可见光区,且合成工艺与镉基量子点共通。然而,因为InP QDs与传统镉基量子点相比,在元素价态、核壳晶格匹配性、反应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其合成化学的发展还不成熟,限制了其光电应用的研究进程。本文结合量子点显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针对InP QDs体系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其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问题和挑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期望为量子点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推动无镉、低毒、高色纯度量子点体系的发展。
量子点 磷化铟 QLEDs 高色纯度 显示 quantum dots indium phosphide QLEDs high-colour purity displays 
发光学报
2024, 45(2): 231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 是一处包含了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丰富遗存的人类文化遗迹。 在该遗址的上西头村和南头村发掘点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窑洞式房址, 且部分房址的地坪为“白灰面-草拌泥”复合建筑材料, 保存较为完整。 本文首先采用了体视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 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白灰面-草拌泥”地坪的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 为进一步解决样品的制作材料、 制作工艺分析和技术原理等问题, 又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热重差热分析仪(TGA-DSC)、 能谱仪(ED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白灰面”、 草拌泥以及“白灰面-草拌泥”交界面进行了成分的分析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 “白灰面”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由料礓石烧制后经过碳酸化反应生成的碳酸钙; “白灰面”有三层, 应是经过三次涂抹叠加而成, 每层白灰面厚度都基本一致且均不超过1 mm; “白灰面”的基底是草拌泥, 其中的秸秆纤维起加筋强化和抑制开裂作用; 涂抹“白灰面”时, 石灰水渗入草拌泥中而氢氧化钙发生碳酸化反应产生了碳酸钙, 有助于草拌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白灰面”和草拌泥两种建筑材料至今仍结合紧密, 两者之间仅有10~20 μm的间距, 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已经广泛掌握了“白灰面-草拌泥”这种复合建筑材料及其施工工艺。 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远古先民对于天然材料的认识、 利用以及梳理传统建筑科技文明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 旬邑西头遗址 “白灰面” 草拌泥 复合建筑材料 Neolithic Age Xitou site Xunyi “Baihuimian” Organic-tempered daub Composite building material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8): 2514
作者单位
摘要
1 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系, 陕西 西安 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127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43
3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藏 拉萨 850030
曲龙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 是一处延续时间极长且遗存类型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 所研究的饰品出土于曲龙遗址塞拉钦波普地点2号墓(M2), 距今约2700~2400年。 由于制作时的加工打磨和长期地下埋藏所遭受的风化侵蚀, 已无法单从外观上判断8个饰件的原料, 因此该研究通过使用超景深显微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 X射线衍射实验分析(XRD)、 热分析技术(TGA-DSC)、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多孔材密度、 孔隙率、 吸水率测试等多种分析方法不仅确定了饰品的化学成分和原料来源, 而且对其微观形貌、 形制特点、 保存状况等也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 结果表明: 8个穿孔饰件的原料来自于不同种类淡水贝贝壳的珍珠层,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文石型碳酸钙, 也残留有少量有机物及Fe, Ba, Cr和Cu等微量元素; 饰件表面均有打磨痕迹, 钻孔方式为对钻, 且较厚饰件的穿孔为双面桯钻而成; 饰件总体上风化严重, 光泽不再且均有一定程度的酥粉, 开孔孔隙率及吸水率远高于现代贝壳, 出现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流失所导致的贝壳珍珠层文石板片松散杂乱。 研究结论一方面为西藏西部地区象雄时期的饰品选材、 形制、 制作工艺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贝情况和审美内涵, 另一方面也为此类出土文物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曲龙遗址 饰品 淡水贝壳 Qulong Site Ornaments Freshwater shell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6): 1854
成田恬 1张坤 2罗曼 1,2,*孟雨欣 1[ ... ]余晨辉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南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通 226019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
由低维InAs材料和其他二维层状材料堆叠而成的垂直范德华异质结构在纳米电子、光电子和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中应用广泛。探索跨结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对于全面理解该类器件的非凡特性至关重要。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揭示界面电荷转移特性与各种能量稳定型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光、磁等原理物理特性和器件性能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文中梳理、总结和探讨了近年来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间界面电荷转移特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与潜在的功能应用,提出在理论方法和计算精度方面大力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几个途径,为更好地开展InAs基范德华异质结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器件设计提供可借鉴的量化研究基础。
InAs异质结 范德华堆叠结构 界面电荷转移 第一性原理计算 InAs heterojunction van der Waals stacking configuration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3, 42(5): 666
张坤 1,2姚明 1刘冬 1刘博梁 1,2[ ... ]史生才 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江苏 南京 210034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High Sensitivity Terahertz Detection Module,HSTDM)是中国巡天望远镜的科学载荷之一。HSTDM是一台工作频段为410~510 GHz的高灵敏度高频率分辨率的外差混频接收机,其核心是工作在10 K温区的氮化铌(NbN)基超导隧道结(Superconductor - Insulator – Superconductor,SIS)混频器。HSTDM将首次实现氮化铌(NbN)基超导SIS混频器的空间应用。NbN基超导SIS混频器应适应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如高可靠性,对振动、宇宙辐照和热变化的适应性。对NbN基超导SIS混频器进行的鉴定试验测试,包括正弦振动试验、随机振动试验、单粒子辐照试验、总剂量辐照试验和热循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化铌(NbN)基超导SIS混频器能够满足HSTDM的空间应用需求。
太赫兹 超导 超导隧道结(Superconductor - Insulator - Superconductor,SIS)混频器 空间适应性 terahertz(THz) superconducting superconductor - insulator – superconductor(SIS)mixer space-qualified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3, 42(2): 188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D打印技术作为新兴的增材制造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装备, 正在向各领域拓展其应用范围。在 3D打印机的工作过程中, 需要对打印材料进行温度控制, 以确保打印质量和打印效果。对于微滴喷射式的阵列打印头的研发而言, 考虑到其体积、功耗等边界的严格约束条件, 传统的可编程阵列逻辑(FPGA)、单片机等电路实现方案不再适用, 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温控集成电路, 并以裸硅片的形式与其他控制电路等进行集成封装。本文基于阵列打印头研发的边界条件限制, 采用模块化集成电路设计方法, 提出一种打印头温控集成电路架构, 完成前端设计、原型验证、后端设计等开发工作。芯片版图面积 740 μm×740 μm, 符合设计需求, 满足 3D打印头的系统开发需要。
3D打印机 温度控制 集成电路 架构 3D printer temperature control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rchitecture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3, 21(1): 119
作者单位
摘要
河北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点云细粒度语义分割,即物体部件分割,在机械臂控制、智能化装配、物体检测等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点云数据形式散乱,导致物体部件边界处几何特征不明显且计算困难,从而致使细粒度分割精度较低,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针对点云的部件级分割,本文提出了增强点云局部显著性特征的细粒度语义分割网,网络中构建了局部数据上下文信息,提高细粒度分割精度。本网络建立了利用几何曲率改进的的最远点采样算法,增强点云局部数据子集特征计算能力;创建多尺度高维特征提取器,提取不同尺度的高维特征;在点云特征计算过程中使用seq2seq的方式,引入注意力机制,融合不同尺度的高维特征,进而获取细粒度语义分割的上下文信息。最终使得细粒度分割精度得到了有效提高,尤其是对边界处的分割效果提升显著。实验结果表明,本网络在ShapeNet Part数据集上的总体交并比达到了85.2%,准确率达到95.6%,且具有一定泛化能力。该方法对三维物体的细粒度语义分割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云 细粒度分割 多尺度高维特征 注意力机制 几何特征 3D points cloud fine-grained segmentation multi-scale high-dimension Attention Mechanism geometric features 
光学 精密工程
2023, 31(2): 288
作者单位
摘要
1 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2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随着科技智能化建设需求的提高,语义分割技术受到图形、图像领域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为目标跟踪、视觉控制等技术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然而三维点云语义分割模型的运行效率和分割准确率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图卷积的三维点云语义分割网络(PCGCN)。PCGCN采用边缘图卷积网络提取局部特征,并使用残差网增强特征的传递,对不同尺度的局部特征进行融合并参与三维点云语义分割。PCGCN解决了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因局部特征丢失产生的语义分割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点云深度学习网络中,残差网的引入提高语义分割的准确度。在ShapeNet和S3DI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CGCN在ShapeNet数据集的准确率达到85.1%,在S3DIS数据集的准确率达到81.3%。
遥感 三维图像处理 点云 语义分割 图卷积网络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3, 60(2): 0228007
作者单位
摘要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天津 300072
在视频的采集和跨媒体再现过程中,相机的色域限制往往会导致获取的图像色彩失真。其中肤色作为人眼最敏感的色彩之一,肤色失真可能会降低观众的视觉体验。肤色增强是一种针对图像或视频中人类肤色的处理技术,通过对失真的肤色进行调整,达到提高显示质量的目的。尤其是在视频处理领域,在提高肤色模型自适应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算法的实时性与计算工作量,因此,提出一种面向实时视频处理的自适应肤色增强方法。利用镜头边界来引导肤色模型更新,以此降低模型更新的计算工作量;其次,建立一种根据镜头边界更新的动态肤色模型进行皮肤检测;最后,基于主观实验建立了偏好肤色模型,并且实现了针对不同种族的肤色增强。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主观评价实验中取得了更高的平均主观分值。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模型更新带来的计算工作量,同时实现有针对性的肤色增强。
图像处理 图像增强 镜头边界检测 肤色建模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3, 60(2): 021001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