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方沸石作为一种工业常见矿物, 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方沸石的合成方法也极其成熟, 但可以用作宝石的天然方沸石却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少见。 该文讨论对象为湖北大冶矿区产出的天然宝石级方沸石, 旨在为对其进行种类鉴别并阐述其产地特征与鉴定依据。 该产地的方沸石多呈无色透明, 晶型完整者多见, 晶面花纹清晰, 晶体粒径最大可达36 mm, 总体净度较好。 通过背散射电子观察结果确定样品成分均匀, 结合XRD谱图及能谱分析结果计算确定该晶体为方沸石; 内部可见白色包裹体, 具束状结构与一组解理, 电子探针结果计算判断内部包裹体为交代残余结构的的斜钙沸石。 拉曼光谱特征如下: 81、 139、 201和298 cm-1的峰是由沸石的晶格振动导致; 298 cm-1的强峰可能代表金属氧的振动; 491 cm-1的极强峰是由O-Si-O键的弯曲振动导致的; 390、 671 cm-1的峰可能归因于硅氧和铝氧四面体的移位; 1 105 cm-1的一组峰指示硅氧四面体的伸缩振动, 这是天然沸石的典型峰位。 1 624 cm-1的弱峰则代表水的弯曲振动, 3 557 cm-1的强峰代表水的伸缩振动。 样品红外光谱主要表现为: 红外吸收谱线788、 1 259 cm-1是由硅氧四面体的伸缩振动导致的。 1 646 cm-1是由水的弯曲振动导致的; 3 635 cm-1弱吸收是由水的伸缩振动导致的。 部分样品仅可见3 635 cm-1一处吸收, 表明其内部水分子仅以一种形式参与晶格, 可见溶蚀凹坑与绿泥石的样品除3 635 cm-1一处吸收外, 在其左侧均可见吸收但3 635 cm-1强度相对较高, 表明其结构内水分子以多种形式参加晶格且数量稍多, 但总体仍较少。 结合光谱、 成分测试推测湖北大冶宝石级方沸石为高温沉积型方沸石, 交代斜钙沸石成矿, 后期经历了局部绿泥石化。
宝石级方沸石 大冶铁矿 红外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Gem-gradeanalcime Daye iron ore Infrared spectrum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43(9): 2799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18
绿松石常见蓝色、 绿色和杂色等颜色, 其中蓝色和绿色者因颜色鲜艳, 价值最高, 因此绿松石优化处理品也多为蓝色和绿色。 利用有机树脂对质松色浅的绿松石进行充填处理(简称“有机充填”)是目前最主要的绿松石优化处理方式, 常见浸胶和注胶两种处理类型。 采用基础宝石学测试、 红外吸收光谱仪、 三维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分别对天然绿松石、 浸胶和注胶充填处理绿松石的宝石学特征及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天然绿松石紫外灯长波下具中等至弱荧光, 荧光强度与色调和致密程度相关, 浸胶绿松石长波荧光强于相同颜色天然绿松石, 注胶绿松石长、 短波下均具有中等至弱荧光。 浸胶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显示, 除绿松石本身特征峰外, 还可见1 739 cm-1附近ν(C=O)吸收峰和2 926和2 851 cm-1亚甲基的吸收峰, 注胶绿松石除羰基及亚甲基吸收峰更强外, 还可见1 508 cm-1处苯环骨架特征吸收峰。 三维荧光光谱测试显示, 天然蓝色绿松石具有一个Ex为370 nm的中等强度特征荧光峰、 半峰宽约为100 nm, 绿色、 杂色系和低致密度绿松石荧光极弱; 蓝色浸胶绿松石具有Ex为380~400 nm内的强对称荧光特征峰, 绿色浸胶绿松石可见一较强的荧光特征峰, 半峰宽约为80 nm; 蓝色注胶绿松石具有两个Ex分别为278和390 nm附近的较弱强度荧光特征峰, 绿色注胶绿松石具有中等强度的荧光峰、 半峰宽约为150 nm, 荧光峰区域范围增大可能因为含有较多有机物。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Fe对绿松石的荧光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绿松石荧光特征和三维荧光光谱测试作为无损检测技术, 具有测试简便、 快捷、 有效的特点, 对准确鉴定绿松石和有机充填处理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绿松石 有机充填 荧光 荧光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 Turquoise Organic matter filling Fluorescence Fluorescence spectra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9): 2918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年来, 市场上出现了一类利用新型无机结合剂处理的绿松石, 经此类方法处理的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极为相似, 普遍表现为结构细腻、 呈现玻璃-蜡状光泽, 行业上称之为“加瓷”处理绿松石(简称“加瓷”绿松石)。 采取常规宝石学仪器、 红外吸收光谱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能谱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加瓷”绿松石的宝石学性质、 振动光谱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加瓷”绿松石样品的密度大都小于2.200 g·cm-3, 与处理前密度有关, 故用于“加瓷”处理的样品以密度较低的绿松石为主; “加瓷”绿松石均表现为典型的低密度、 较细腻的结构外观和蜡状-玻璃光泽的组合特征, 与品质相当的天然绿松石特征不一致, 可作为“加瓷”绿松石重要的辅助性鉴别特征。 “加瓷”绿松石在长、 短波紫外荧光下的发光性与天然绿松石近于一致; 显微观察下铁线、 裂隙凹陷处常出现白色融出物, 孔道内可见毛发状结晶体。 “加瓷”绿松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天然类似, 以CuO, Al2O3和P2O5为主, 并含有一定量的FeOT(铁的氧化物), ZnO、 SiO2, K2O和CaO。 其中, “加瓷”处理绿松石样品中SiO2含量基本在6.40%以上, 均高于天然绿松石中的SiO2含量(1.96%~6.25%), 而Al2O3和P2O5含量都较天然绿松石偏低, 磷铝比例基本与天然绿松石一致, 为1.10左右。 利用“加瓷”绿松石较高的SiO2含量和表面特征可将其与天然绿松石进行有效鉴别。 “加瓷”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基本一致。 “加瓷”绿松石的UV-Vis光谱表现为620~750 nm处的吸收峰以及425 nm附近处较为锐利的吸收峰, 因颜色不同峰位稍有偏移, 但总体与天然绿松石的UV-Vis光谱特征趋于一致。
“加瓷”绿松石 红外吸收光谱 化学成分 紫外吸收光谱 宝石学特征 “Porcelain-added” treatment of turquois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Chemical composition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Gemmological characteristic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7): 2245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上海建桥学院珠宝学院, 上海 201306
3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18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小林扒矿区产出了一类较为特殊的绿松石。 这类绿松石颜色多为浅绿色、 浅黄绿色或浅苹果绿色, 产出原石具滑感, 性脆, 亦称之为“油松”。 与其结构细腻度相当的绿松石原料相比, 此类绿松石密度普遍明显偏低, 硬度偏小; 经传统有机结合剂充填处理后, 致密度及硬度均未见明显改善, 无法作为首饰级材料使用, 造成绿松石这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严重浪费。 以“油松”为研究对象,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仪器、 红外吸收光谱仪、 X射线粉晶衍射仪、 电子探针仪以及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化学组分及显微结构特征等进行测试, 为有效利用这类绿松石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测试结果表明, “油松”的相对密度为2.04~2.22; 在长波和短波紫外光下荧光反应均显示为惰性。 “油松”的红外吸收光谱谱带主要分布在3 700~3 090 cm-1以及1 638~466 cm-1范围内, 其中3 509和3 462 cm-1处峰形尖锐的OH致吸收光谱、 3 277和3 090 cm-1 附近较宽缓的结晶水致吸收光谱特征与绿松石的官能团区吸收特征一致。 “油松”在高频区3 700和3 622 cm-1处具有高岭石或蒙脱石中OH 致弱红外吸收谱峰。 在1 638 cm-1附近均出现有强度中等的较为宽缓的吸收峰, 该吸收峰与绿松石中H2O的弯曲振动致吸收谱峰一致。 指纹区的吸收峰峰形及峰位均与一般绿松石有较大差异, 为Si—O及P—O的混合吸收谱峰。 “油松”的主要化学组成元素为Si, Al和P, 含有少量的Fe和Cu, 并含有微量的Mg, Ca及Cr。 组成元素的氧化物含量分别为: w(SiO2): 25.60%~30.90%, w(Al2O3): 26.55%~28.29%, w(FeOT): 5.35%~5.90%, w(P2O5): 22.00%~23.52%, w(CuO): 5.10%~5.87%。 “油松”中的Al2O3和P2O5的含量均低于绿松石成分理论值及其他各产地的天然绿松石。 相对于天然绿松石中较低的SiO2含量(0.02%~0.12%), “油松”中SiO2的含量明显偏高, 均高于25%。 “油松”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绿松石, 并含有一定量的粘土矿物蒙脱石及蒙脱石-高岭石, 其硬度低, 具有滑感, 是“油松”硬度低, 具有滑感且优化处理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绿松石 油性 红外吸收光谱 X粉晶衍射 蒙脱石 Turquoise Oily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X Ray diffraction Montmorillonite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4): 1246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